何飞鹏,
台湾最大出版集团城邦CEO。循着正常的求学、工作路径,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做起,到设立几十家公司,创办50多种杂志……从员工到老板,从暗无天日的亏损到拨云见日,最终,在媒体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就是他从员工做到老板的成长心得。
人生经历
何飞鹏,台湾资深杂志出版人。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系,现任台湾最大出版集团——城邦出版集团副董事长。
何飞鹏曾任职于台湾《
中国时报》、《工商时报》、《卓越》等媒体。1978年,他毅然离开了从事多年的
新闻事业,与台湾著名跨媒体工作者、城市观察家詹宏志等人联合创办了财经时事杂志《
商业周刊》,从此成就了他在出版事业上的每一个阶段。1997年,何飞鹏因他在出版事业上取得的成就,赢得了金石堂连锁书店颁发的“出版风云人物”奖。
《商业周刊》成功营运后,何飞鹏与伙伴随后又成立了商业周刊出版公司,出版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读物和销售量惊人的畅销书,如《
一九九五闰八月》等,其中《李敖回忆录》等书更是一出版就跻身畅销书排行榜。
1997年,商周、麦田、猫头鹰3家出版社合并成立“城邦”出版集团。2001年及2003年,香港富豪李嘉诚的TOM集团先后两次投资及收购城邦集团,成为城邦最大的股东,持股比例为83%。
何飞鹏拥有超过25年以上的媒体工作经验,曾任职于台湾《
中国时报》、《工商时报》、《卓越》杂志等媒体,更于1997年荣获金石堂年度出版风云人物,也与资深媒体人共同创办了城邦出版集团、计算机家庭出版集团与商业周刊。
何飞鹏是台湾著名的出版家,其创新多元的出版理念,常为出版界开启不同想象与崭新视野。其所带领的出版团队也时时掌握时代潮流与社会脉动,不断挑战自我,开创多种不同类型与主题的杂志与图书。
何飞鹏所创办的出版公司超过20家,直接与间接创办的杂志超过50种。
两次失败的创业
何飞鹏的父母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何家曾经是南京有名的大富豪,迁居台湾时财产在运往码头的路上被几路劫匪洗劫一空。赴台湾后父亲继续了一连串的创业冒险,最后以令人窒息的结局收场。何飞鹏6岁的时候,父亲离开了人世。
父亲走后,妈妈独立抚养8个兄弟姐妹。何家前后经济境况相差很大,但何母非同寻常地坦然和不抱怨。何飞鹏说:“从小妈妈就告诉我,这个世界很公平,上半生她过了最奢华的少奶奶生活,现在辛苦求活是应该的。”
“那段时间很困难,我妈妈会做衣服,她做好了会跟我讲,你把这个衣服送去村口的李妈妈那里,收30块钱,完了你就用这30块钱买点菜买点米回来。我送到之后,李妈妈说,衣服很好,可现在手头不方便,过一阵子再给你。那时候台湾经济都不是很好。我妈妈看我回去没买米没买菜,我说李妈妈最近手头不方便,每次她没等我讲完话掉头就走了。当时我不理解,后来才知道,她很难过,可是不愿意在我面前流泪,她躲起来哭,哭完了再去隔壁家借碗米。”
“我认为我妈妈是全世界最好的女人,最好的妈妈,我所有好的基因好的品行都是她传给我的。”
父亲的极度不安分和母亲的极度坚韧相结合,让何飞鹏很早就进行创业实践。在政治大学念书的时候,台湾当局在小区中推广小型超市,何家全家合作创办了“合家欢小型商店”。何飞鹏主要经手管理,半年之后这家商店就开始处于窘境,一家人投入了数不清的金钱和许多人的青春,最后转租给别人,立刻开始赚钱。
1978年何飞鹏进入《工商时报》工作,他兴致高昂,全力以赴。第一天出去采访,他8点就出门,骑着摩托车,一天就拜访了8个单位,除了中午在路边摊吃碗面,压根没有休息。何飞鹏不喜欢穿雨衣,他的衣服干了又湿,采访对象看见他吓一跳,每个人都说:“没见过这么认真的记者。”
每天何飞鹏都把台湾《经济日报》从第一版读到最后一版。工作两个月后,何飞鹏就从最不重要的采访路线,一路转换到最重要的采访路线。后来何飞鹏进入台湾第一大报《中国时报》,成为财经新闻的主管,直到1986年离开。
1979年,何飞鹏一边在台湾《工商时报》工作,一边创办了小区报纸《阳明山周刊》。姐姐姐夫们又拿出钱来让他创业。经过前3个月的兴奋期之后,《阳明山周刊》又变成何飞鹏的痛苦。
面对困难,何飞鹏性格的弱点完全暴露,他开始逃避、退却、自我欺骗,给自己找到了一贴完全不用负责任的药方:努力上班,在《工商时报》拼命工作,多赚点钱,来弥补《阳明山周刊》的开支。
出版图书
出版理念
何飞鹏认为,出版人的任务就是用知识改变世人;从事出版事业,长期下来有如从事一场无言的革命。谈到“好书”这个字眼,何飞鹏十分不以为然。他认为,所谓“好书”代表的是知识分子或是文化人的看法,并不一定能代表一般读者的立场。从事出版业这么多年,何飞鹏不认为自己该引导读者读好书,出版人应该扮演照顾读者需求的角色。 出版人就像传教士,而不是知识控制者。出版社一定要了解读者的逻辑,再按照他们的逻辑沟通,出版人心中应该无我,设想读者的需求,也即是按照市场需求供应,至于书的内容好坏则让读者去判断。
出版人除了理想之外,同时还要兼顾市场。就是实现自己想出版的书外,还要想着读者想读的书这个“市场”。他认为,如果能够平衡两端,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就意味着出版社能够生存得越久。为了求取生存,出版社不能无视经济意义,那是公司维持生存的支柱。但是,经营出版事业还应有其社会意义,两者之间是可以共存的。
出版管理
城邦出版集团既是全球最大的华文繁体字出版商,也是台湾地区最大的出版商,每年出版数十种杂志,内容横跨财经、商业、IT、女性、理财等多个领域。集团旗下拥有30家左右出版单位,每年出版1200余种新书,年收入将近10亿元人民币。
何飞鹏认为,出版单位和新闻
媒体从业人员大多数都向往过自由不羁的生活,认为创意需要自由空间。如果一个新闻出版单位不制订合理的纪律对采编人员加以约束,时间长了,员工们往往容易形成自由散漫的习惯,使集体的利益受到戕害。因此,新闻出版单位更应该加强纪律管理。
“绝不可以把纪律管理当作洪水猛兽。”何飞鹏强调,创意和创意的落实是两回事情,必须制订合理的制度,让创意和制度和谐相处,共同促进组织的发展。
何飞鹏上台以后,重点抓了集团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旗下子公司之间的业务整合。何飞鹏为集团制订了多项管理规则和作业流程,包括采编人员采访、约稿等的作业流程,要求旗下子公司遵照执行。何飞鹏认为,管理就是制订“交通规则”,让大家按规则办事,避免事故和提高工作效率。
何飞鹏此前只管理过人数不多的出版单位,并没有管理大型出版集团的经验,他学习企业管理的对象,包括台湾许多知名的大企业家,如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和王永在兄弟。何飞鹏当记者的时候,多次采访过有“经营之神”美誉的王永庆,台塑集团追根究底的精神和精准的执行力,是何飞鹏一直强调要认真学习的管理法则。
关于台塑集团的管理和执行力,何飞鹏讲了一个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例。有一次,何飞鹏与台塑总经理王永在吃饭。王永在听说何飞鹏刚学会打高尔夫球,就表示,欢迎何飞鹏到台塑旗下的长庚高尔夫球场打球。何飞鹏当时并没有在意,几个月后,他和朋友去长庚打球,柜台接待员把他的名字输入计算机之后,立即站起来告诉他,“何先生,您是我们这里的贵宾!”
台塑集团精准的贯彻和执行能力,让人敬佩。在集团内部,何飞鹏也强调精准的执行效率,集团制订的关于图书出版、营销,包括行政办公等方面的制度规章,何飞鹏都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强调落实。
何飞鹏的部分管理理念还来自于香港TOM集团。TOM集团的母公司是和记黄埔集团和长江实业集团,其管理理念中凝聚着华人首富李嘉诚的智慧。2001年,TOM以25亿新台币并购了城邦出版集团及计算机家庭出版集团。
并购之后,TOM既要让城邦出版集团接受其规则,又要跨入另一个领域经营,因此它对城邦出版集团采取的是授权管理的方式。TOM对于城邦出版集团的管理者有清晰而且明确的授权标准,要求下属企业在划定的框架内,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