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自小聪颖,过目成诵。披阅天下舆图,能历举府、厅、州、县名,默数四境。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乡试录取为举人,次年礼部会试录取为贡士,不久中进士,任刑部主事,举为律例馆提调、秋审处坐办。刑部所撰《律例根源》,多由秋涛手定。
何秋涛为学以用为本,治学严谨,对“经史百家之词,事物之理,考证钩析”,绝不牵强附会。自选为进士后,更加致力于学问,倾囊购书数万卷,常与
何绍基、
张穆、
陈庆镛等京城名流学者进行切磋。
咸丰三年(1853年),何秋涛随侍郎
李嘉端巡抚安徽,因其父欲回光泽,便辞职而归。回家后,省中要员对他非常器重,委他劝捐京米,兼主邵属五书院的讲席。后太平军攻打福建,他带着眷属回到北京,专心致力
经世之学。他著述很多,《
朔方备乘》是其代表作。中俄边界犬牙相错,长达万里,沙俄的侵略政策,时刻威胁着中国边境的安全。但当时“诸家论述,未有专书”。为填补这个缺漏,巩固中国北方边防,弄清中国与沙俄边界的历史和现状,做到心中有数,攻防有据,秋涛不辞辛苦,广搜官私载籍,纂为《北徼汇编》,包括图说、例目共81卷。兵部尚书陈孚恩认为该书对研究考据中国北方边境很有价值,于咸丰八年(1858年)把它进荐朝廷,文宗看后大加赞赏。咸丰十年(1860年),下达内阁的谕旨中,高度评价该书,说此书“于制度沿革,山川形势,考据详明,具见学有根柢”,赐名《
朔方备乘》。并预备召见何秋涛,赏加员外郎衔,赐在懋殿勤殿行走。不久,何秋涛以外艰离任,租屋留居京师,过着贫困的生活。
同治元年(1862年),贵阳人
黄彭年编修推荐何秋涛到保定
莲池书院主讲。因积劳成疾,数月后一病不起去世。何秋涛平日为人言规行矩,不妄谈人过,除读书著述外,粥粥若无能,对军国重计,深识远虑,常援引历史事实分析论证,当道无不佩服。
始著《北徼汇编》六卷。后复详订图说。鸠集蒙古、新疆、东北及早期中俄关系史料。起汉晋、迄道光。增为八十卷。
咸丰帝阅后赐名《
朔方备乘》,学术价值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