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退休干部
何振一(1931年-2022年12月25日),男,1931年生,籍贯辽宁海城,吉林大学经济系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退休干部、财政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财政学会顾问。
人物生平
1947年参加东北解放战争工作,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1956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经济所从事财政与企业财务研究工作,1978年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工作。
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7年,因何振一从事财政科学理论与政策研究60余年做出的杰出贡献,财政部和中国财政学会授予他“中国财政理论研究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国财政学界的最高奖项。
曾任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学位委员,财政金融室主任。曾任政府兼职: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起草小组顾问,国务院学位办、国家教委学位及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专家,纺织部经济中心顾问,机械电子工业部政策法规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北京市社科联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中心顾问、本溪市政府经济中心顾问、市社科联顾问。曾任社会兼职: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税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经协会个人会员,十多所高等院校兼职或特聘教授。
2022年12月25日,何振一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
人物成就
主要从事财政与财务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学术成就,提出以责权利统一原则建设企业经济核算制度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提出财政起源新材料和新结论;开创财政分配客观数量界限研究之先河;提出财政职能范围随生产力发展和经济运行模式及社会制度变迁而不断变化的理论新说明;提出与前人不同的财政效果评价的新指标体系;构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社会共同需要论》理论为主线的,财政关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全新的中国特色的财政学科新体系,被财政学界称之为“社会共同需要论”新的理论流派创始人。在应用理论研究方面有十多项成果得到国家主要领导人和有关部门领导人的肯定并在宏观决策中采纳或做主要参考。1992年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0余次科研成果获得全国性优秀著作奖。
研究成果
独著:
1.《工业企业经济核算制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2.《理论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出版,2005年第二版
主编:
1.《公共财政丛书》六卷本:《公共财政概论》、《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预算》、《公共财产管理》、《公共债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2003年先后出版
合著:
1.《构造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财政体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2.《中国财政支出结构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3.《中国市场经济下财政必要规模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
咨询性成果:
1.《关于改进利改税办法的建议》,1983年完成,税制改革前,先后应邀改成论文于《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发表
2.《论经济体制大变革中财政职能问题》,《改革》杂志第6期,1992年
3.《深化事业体制改革的大思路》,《财贸经济》第8期,1994年
4.《改革农村公共分配制度方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第31期,1997年
5.《建立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1999年
6.《中国土地价、税、费问题的改革方略与对策》,2000年
7. 《物业税与土地出让金不可相互替代简论》,2003年
出版图书
学术自传
他出身在东北农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房无一瓦地无一垄,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由于地租沉重,一遇荒年就要靠糠菜半年粮来充饥,家中无钱读书,几代人都是文盲,是共产党领导广大劳苦大众闹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广大农民有了土地,也给穷人的孩子受教育的机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他的今天。他是怀着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国家万分感恩之情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后,同年冬共产党来到他的家乡,共产党的主张、共产党爱人民,一切都为劳苦大众谋利益,以及八路军爱民的模范行动,使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1946年冬实施土地改革,成立了农民协会,他父亲和他都投入了轰轰烈烈的东北人民解放战争中去,他担任了基层政府及农会的通讯员工作,1950年毅然参加了抗美援朝,1956年调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经济研究所工作。到经济研究所后,他发现哲学社会科学部是一个高层次人才济济、学术大师云集之处,经济所学术大师也不少。
人生经验
第一,做学问必须首先做好人,不少做学问的人都推崇王国维大师的治学三个境界,认为个人治学要做出艰苦努力和付出,才能取得学术收获。然而做学问,做好学问,除了要经过王国维所说的三个境界外,更重要的是人的高素质,就是说做学问首先要做好人,孔子说“修身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做好学问的前提,修身就是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一颗淡泊名利、干于平凡,耐得寂寞,耐得清贫,坐得住冷板凳,心无旁骛的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献出毕生精力的赤诚之心。马克思之所以能完成伟大的著作《资本论》,除了他的天才和勤奋,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树立了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为了天下劳苦大众,放弃了他完全可以取得的功名利禄,忍饥挨饿,耐得清贫,四十年如一日为人类谋幸福的赤心不改,司马迁为真理不畏险阻,耐得清贫,不顾个人安危,历时十八年撰写了不朽著作《史记》。因此,立志做学问者都应学习这种精神,方能取得有益于人类的学术成就。
第二,社会科学工作者做学问要调查研究先行,就是说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认识论为指导,毛泽东同志对理论工作做过定义性说明,他说:马克思在实际斗争中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概括了各种东西,得到的结论又拿到实际斗争中去加以证明,这样的工作就叫做理论工作。搞一个研究课题,仅仅是翻翻几本书,上网搜索一下,然后坐下来关门苦苦思索,是不可能做出有真知灼见的理论创新之作的,也做不出能指导宏观决策的研究成果来,他所完成的对策性理论成果中,凡是认真按照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去做的,无一不被有关政府当局采纳,凡是没有认真去做的,尽管媒体欢迎并刊载,但对改革实践都没有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最多发挥点宣传作用。
第三,科学思维,即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思维,切忌片面,对研究的课题要全视角的考察和思考,得出结论时要换位思考,站在反对者的立场上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考问,看是否站得住脚,敢于思维,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即不怕权势、不怕权威、不迷信书本知识,勇于探索真理,勇于坚持真理,但又不固执己见,勇于吸收反对自己观点人的有益的东西,如果讨论中发现自己结论不全面或者错了,要闻过则喜,勇于修正或改变自己的结论,服从真理。
第四,要谦虚,善于从别人那里学习常处,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必有自己的短板,孔夫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他的每项较为成功的研究成果,都无不是经过求教诸多的老师才取得的,例如他的《理论财政学》专著,它涉及到社会发展史学、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等等,这些知识对他来说都是短板,这些知识仅靠翻翻书本是无法满足他的研究需要的,唯一的途径就是找这方面专家请教。为此,他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找这些方面专家请教和探讨,到史前遗址去考察,向遗址管理者请教,以取得实证资料,才逐渐形成财政产生于史前的结论,所以他的经验,做好一项学问,取得好的成果,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总是在众多人的直接或间接帮助下才得以成功的,做学问千万不可自满和固步自封。
最后一条,要积极借助和欢迎学术批评,健康的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乃是推动理论创新的动力。已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孙冶方先生,在学术批评与争鸣的认识上有一句名言,他说“两物相碰会同归于粉碎,两个智慧相碰会迸发出天才的火花来”,《理论财政学》就是经历学术界几年的热烈的学术批评和学术争鸣的推动和帮助下才完成的。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7 15:2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