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德能
画家
何德能,贵州人,1991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先后师从冯建修、杨长槐、王振中、马庆中、李小可老师习画,现为“李小可工作室”画家,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先后在贵阳、铜仁、江门举办美术作品展,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重要展览,作品被国内外诸多博物馆、美术馆、书画院等艺术机构收藏。
艺术之路
何德能祖籍贵州,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为北京画院李小可艺术工作室画家,师从李小可先生。幼随徐悲鸿弟子冯建修乐学书画,大学期间深得杨长槐等老师悉心教诲,30余年精心研习中国书画艺术。
何德能从贵州到江门生活已有21年,他常到开平碉楼与村落采风创作,以国画的形式展现了江门碉楼文化的独特风采和魅力。何德能说,“守望乡愁”是不忘初心的情结———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何德能从小受伯父和父亲的影响,喜欢写写画画。1982年,他进入德江师范学校,就开始跟随徐悲鸿南国艺术学院学生冯建修学习中国画。1991年,何德能从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在铜仁学院教了四年书。1995年,何德能来江门任教。
三年前,何德能跟随著名画家李小可学习,专程到北京学画三年,“我从李老师那里学到了艺术创作要去生活中体验和感悟,更多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文故事和乡情、人情。同时,做人要真诚坦荡,人品如画品。对于艺术创作要谦虚认真”。
著名山水画大师李可染提出的”为山河立传”、著名李小可先生”为人文立传”的精神更是深深影响了何德能,“李小可恩师画黄山,画徽州,画老北京,也走进西藏等,特别是为雪域藏魂立传。我深受启发,我在江门生活了20多年,江门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碉楼是广东省的著名人文名片,我觉得有责任去画自己的家园,表现我对家乡的情意”。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见证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可以说,开平作为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艺术之乡,它的特色在碉楼上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走进碉楼背后的情感世界,自己才能对碉楼有进一步的了解,然后去表现碉楼,在展现出华侨的情感同时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如何呈现不同碉楼的特色,何德能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其实每座碉楼都有所不同,都有自己的结构和特色。每位华侨在修建碉楼时都有自己的审美和设计记忆,结合在国外看到的喜欢的和国内的特点,每个碉楼是不一样的,我尽量从真实碉楼形象中找寻它们的不同点”。
作品欣赏
年代:2015
尺寸:68x45cm
题跋:脚印印青石,光滑平如镜。岁去人犹在,乡愁记心间
年代:2015
尺寸:68x68cm
题拔:侨乡自古如画图,处处蕉林吟渔歌。文人墨客齐颂唱,岭南碉韵染九洲
年代:2016
尺寸:68x68cm
题拔:潭江沿岸烟雨长,渔舟轻快别小桥。农忙时节归家里,传讯亲人返故乡。
近期动态
守望乡愁——2016何德能碉楼主题艺术作品展在文古书苑开展,展出了何德能的80多幅国画作品。据悉,何德能祖籍贵州,在江门生活已有21年了。他经常到开平碉楼与村落进行采风创作,以国画的形式展现出江门碉楼文化的独特风采和魅力。
记者了解到,本次画展是何德能的第一次个人画展,由李小可艺术工作室等单位主办。
据悉,何德能是我国著名画家李小可先生的得意弟子之一。多年来,何德能每逢周末就去到开平,游走在碉楼之间,进行采风创作。在他的作品中,何德能用笔墨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眷恋。
“我在碉楼采风,能够感受到海外侨胞对江门的思念,因此我想通过画笔,把这种‘乡愁’展现出来。”何德能说。
参考资料
百幅碉楼画作彰显岭南文化.南方都市报.2015-11-26
不忘初心 守望乡愁 .南方都市报.2016\u5e7412\u670827\u65e5
用水墨画为碉楼立传.南方网.2016-12-27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0 15:06
目录
概述
艺术之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