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亚农
文物鉴赏收藏家
何亚农(1880年-1946年)名澄,又号真山,山西省灵石县两渡村人。青年时留学日本报武学堂及陆军士官学校。光绪三十一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翌年,被选为同盟会“铁血丈夫团”的军事骨干,受孙中山派遣,回山西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宣统元年,任保定军官学校教官,在新军中培植革命力量。辛亥革命爆发,在上海输助陈其美任沪军都督府参谋长。民国5年5月,陈其美遇刺身亡,遂解甲,寓居苏州。后曾任沧石铁路筹备局局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在苏州兴办益华布厂。并任振华女校校董。
人物生平
何亚农(1880年-1946年),原名何澄,祖籍山西灵石县两渡村人,家缘书香门第、名门望族。祖上何凌汉,曾为清代进士。可是,在何亚农出生第三年,他的母亲突然去世。7年后,其父亲又亡故。无奈,一说是由年长其20多岁的长兄何子宽抚养成人。一说是由奉天辽阳的二伯父所扶养。何亚农10岁进私塾读书。虽只是弱冠年华,却拥有一股强国报国的志向。1902年,作为首批赴日的留学生何亚表跟随着考察学制的直隶最高学府保定莲池书院的讲席到了日本。开始是他在日本的东亚商业学校就读。后来转入日本振武学堂和陆军士官学校第四期学习,与何应钦同学,两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1905年9月,他经留日学生谷思慎(又资料说是黄兴)介绍,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成为该会旨在推翻清政府的核心组织“铁血丈夫团”中的军事骨干。这样,何亚农就成为山西留日学生中最早加入同盟会的成员之一。其间,他结识了诸如上海革命党首领陈其美等一批要人。1909年,何亚农毕业回国,他在保定通国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担任教官。之后,他还在清廷的军咨府二厅任过职。辛亥革命爆发前,他追随孙中山,曾受委派在家乡山西从事过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后,在举国掀起的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洪流中,他同于右任等一起南下上海,辅佐革命党人陈其美督师上海。被任为沪军都督陈其美部第二十三师参谋长。可见,何亚农在民国史上曾经显赫一时,堪是有过功绩的辛亥叱咤风云的人物。
辛亥革命后的第五年(1916年)陈其美在上海遇刺身亡,何亚农深感政坛军界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由此想摆脱这种险恶环境。之后,也就下了决意退隐之心,并在苏州安了家。
何亚农先是在其岳丈家“怀厚堂”的一墙之隔买了8亩地,陆续建造了3幢主要建筑.一幢是砖木结构的民国洋式别墅,自称“灌木楼主”,又自命为“二渡书屋”主人,另两幢为东斋、西斋。灌木楼是何亚农寓居,东、西两斋由他的女儿、女婿所住。灌木楼南有小土山一座,可经青砖小径蜿蜒而上。庭园内修篁丛丛,苗蕉滴翠,中间则是高大的棕榈树。屋前有茂密的灌木树从,异常清幽。说来也是一个巧合,蒋介石二夫人姚冶诚,在蒋介石与其离异后,就在灌木楼的东南向建造了一处中西合璧的丽夕阁,两家之间真是近在咫尺。
何亚农在苏州期间,经办实业、创办学校。曾辅佐管理岳母创办的苏州第一所女子学校--振华女校,成了该校的校董之一。除此以外,他数十年的兴趣和精力,主要用在潜心从事收藏和研究金石字画、古瓷玉器上,终干成了一代颇有成就的收藏家,收藏有价值连城的家珍国宝。
何亚农在苏隐居期间,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拉开了序幕。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11月12日.上海失陷同月19日.苏州也沦陷。几十万苏州老百姓于沦陷前没日没夜地向外逃生。何亚农一家也逃难出城。避往西乡的人,大多在光福避难。当时日寇曾限令在光福避难的人于一周内回城,而逃难的人群中有很多妇孺老弱,一时无法找到可以运送这七八万人的交通工具。何亚农就找日寇谈话,要求延长时日,并拿出预先写好的一封日文信,要求出见的市西少尉转给上海日本领事馆武官室的原田少将,并说明自己和原田是日本士官学校的第四期同学。起初,市西的态度很傲慢,但后来知道了何是个很有来历的人.态度大转。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果然如何亚农信中所说,派来了两辆军用卡车到光福,给何亚农搬家。何离苏州时,还帮苏州几家银行把重要的账册带到上海交给总行。
1940年,何亚农购买了古典园林网师园,成为这个园林的最后一位主人。1946年抗战胜利后,何亚农去了北京。这年的春天,他在好友、著名画家张大千家里,不幸患脑溢血而辞世,终年60余岁。新中国成立之初,何亚农之子何泽明根据父亲的生前遗愿,代表了八个兄妹,致函当时的苏州市市长王东年,将灌木楼和网师园一并捐赠给了国家。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州市人民政府利用灌木楼作为外宾招待所,并将它并入南园饭店。这幢楼因安排有接待宾客的房间,因此经常要整理清扫。而它的楼顶部位通常是不去打扫的,也从未有人爬攀上去过。
1956年的春天,南园宾馆因组织一次全园大扫除,有人也就爬了上去,意外地发现了浴室壁橱后有块活动的背板,移开背板即看到在天花板上面还有个小阁楼,里面存放着被覆盖着的小山似的物件。拿掉覆盖物后,看到的是二十来只箱子,均庋藏着字画碑志、玺印古墨、铜器牙雕等珍贵文物,计有1374件,善本古籍图书642册。其中书画50余件,有文徵明、王麓台等名家大师的笔墨丹青佳构,而且无一件是赝品。何亚农最为爱好玺印古墨,在其收藏的玺印古墨珍宝中,几乎囊括了明清多数墨砚名家的精品。其中吴天章的“龙宾十友”墨、山西绛县的澄泥佛手砚,则是何亚农收藏的极品。灌木楼珍宝的发现,顿时震动了文博界,应邀前来的鉴赏专家,无一不感到惊奇。当时在南京植物园的我国著名植物学家何泽英和她的二姐、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钱三强的夫人何泽慧,在被告知灌木楼发现了其父亲所收藏存放的大量珍贵文物古迹后,两姐妹毅然决定将这些文物全部捐赠给国家。据当年参与接收何亚农文物的已是98岁的书画鉴定专家钱镛说:“在南园宾馆灌木楼发现何亚农秘藏的大批珍贵文物后,就通知了何亚农的子女。在何泽慧的坚持下,何氏子女当即表示,将所有的文物捐赠给国家。”至今这批宝物完好地珍藏在苏州博物馆内。
2009年12月18日是苏州博物馆建馆50周年之庆这天举办了《景仁怀德--苏州博物馆建馆60周年历年捐赠文物精品特展》。何亚农收藏的文物精品,也在这次展出中与参观者见面,令大家大饱眼福,由衷惊叹。例如一件商代的青铜器父乙爵,是我国最早用来盛酒的器具,形态舒展,腰间有把,可谓珍奇少见。另一件是取唐中宗时因复国有功而封郡王的张柬之、敬晖、崔玄暐、袁恕己、恒彦范五人消夏雅集故事的宋代《消夏图》。作品笔墨精绝,缤纷五彩.尺幅虽小,却有大幅的那种巨嶂之势,它不愧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再有一件是一枚据称是范仲淹遗物的龟钮方章。这方印章为旧玉所作,印面刻白文“范仲淹印”四个字,实为古代官私印龟钮中制作最为工致的一种,堪称精品。
据2010年3月21日《姑苏晚报》报道称:苏州博物馆建馆50多年来,共有馆藏文物30000多件,何家所捐赠的文物为捐赠总数的四分之一,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质量之高,在藏品中是出类拔萃的。20世纪80年代末,何泽英在回忆中提供线索,稍后就在灌木楼前的假山泥石下挖掘出一只瓷罐内装有70余方稀世石章,其中有数十块田黄、鸡血等名章皆为珍罕之物。在南京博物院于1992年举办的这批名章展览时,轰动了当地的收藏界和文博界。而作为名人之后的何泽英,她慨然将这批稀世石章捐献给了南京博物院,将所得的6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了政府的一个慈善机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9 15:0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