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教学是学生的一种
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观摩,或者直接使教学活动再现,使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所描述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体验,感悟来得到知识经验的一种学习方法。
提出背景
”这里仅侧重了学生的“学”以及体验教学的终极目标。并没有论及其过程和方法,仿佛给教者留下很大的研究空间。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地实施体验教学,引领学生走进体验感受的课堂呢?
首先要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丰富学生的积累。学生的思维是广阔的活跃的,尤其是在课外或生活中,他们多于成人的是那份可贵的好奇心。任何事物都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甚至触动他们的心灵,他们总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这些不仅是学生写作的源泉、人格形成的基础,而且也是难得的教育教学资源。平日里可以课前演讲、周记展示会等形式丰富学生的积累。
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多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又是沉睡的, 好多让人感动的文章却不能使我们的学生动容。这并不是说他们麻木、冷血,只能说教师没有做好文本与学生的桥梁,引导的不够,没能唤起学生潜在的情感。体验教学重在阅读过程中精心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让学生披文入境,情不自禁。可利用音乐渲染、可陶醉美读、可联系学生实际对比反衬。这些教学手段可让学生自然入境,获得新的情感体验。
再次鼓励学生捕捉对自然、社会的感悟和思考,将其凝成文字。
特征
教学方式
体验教学重视体验的独特价值,强调体验对学习的作用。对学生发展而言,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记忆或理解。而体验正是一种心智活动,或者说,是一切心智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体验。正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体会事物、人物、事实、思想。比如,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1千米有多长、1牛顿有多重?”,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走出课堂去估一估、走一走、看一看、称一称、算一算,实际体验“1千米有多长、1牛顿有多重”,这便是体验学习。两种学习的效果,后者肯定优于前者。这说明:“体验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应用实践,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体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体验体验教学是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形成知识以外的能力学生所学的知识经验往往是平面的,抽象的,难以内化为学生独特的知识和经验结构这就需要创设情境,还原知识经验得以产生、运行的历史的、现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通过这个体验过程,学生在亲历中感受到自接的,具体的,丰富的体验,从而能理解知识经验的意义,激起学习知识经验的兴趣,并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形成态度,观念。比如,物理教材中许多规律的发现、定律的建立,公式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教师应充分发掘,将这些科学知识与有血有肉的和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不仅使学生对物理规律、定律、公式来龙去脉深刻地理解,而且无疑会赋予这些内容大量的情感色彩,增强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信心,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
三维教学
到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人们对知识认识的逐渐深入,英国物理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首次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他在《人的研究》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人类的两种知识,一种是能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语言来表达的即显性知识,另一种是不能系统表达的知识是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主要具有四种特征: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等方式表达;能通过教材、大众媒体进行传递;能同时为不同的人们所分享;能通过逻辑进行批判性反思。通常学校教育中的书本知识就是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反,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等进行逻辑的表达,拥有着和使用着都不能清晰表达,不能在社会上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明显缺乏显性知识的“可传授性”的特征,它不是通过理性进行反思,而是在感受中进行反思。许多技能、方法、能力、交往、态度、体会、情感等方面的知识都是隐性知识。
传统的教学以讲授教材知识为主,教材中的知识是前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描述解释和经验,是人类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以语言,文字或符号系统来表现,即所谓的显性知识以传授知识为特征的。传统的教学将各种知识分类组合,按知识体系构建的逻辑将其编排在一起,然后再按讲授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知识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概括、抽象与总结,虽然是来源于生活过程之中,却因其经过抽象加工过程而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性和符号性。因此,学习知识的意义并不只在于知识符合本身,而更在于这些知识符号所代表的生动而丰富的意蕴。以传授知识为特征的传统的教学舍本逐末,将符号而不是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看成教育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远离这些知识符号得以产生、运行的历史的、现实的生活,虚构一个虚幻的知识世界,热衷于对这些符号的记诵和逻辑演绎。在这种教育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智慧,而是枯萎的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
这些知识符号所代表的生动而丰富的意蕴(即隐性知识)往往隐含于社会,生活实际中,无法形成像书本一样的格式化知识,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分析在感受中习得。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在设计上应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空间,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强调学生理解、体验、反思和创造等不同方式的整合,克服那种单一的、痛苦的、死板的接受性活动方式,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因此隐性知识的学习最好采用
体验式教学。体验教学是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形成知识以外的能力。比如一种阅读技能或提高作文水平,这不是教师讲授出来的,而必须要有学生亲自阅读和写作实践练习体验。再如一种情感体验或信念的形成,乃至习惯的养成都要经历一番体验和实践,这是靠教师讲授无法达成的。
由此可看到,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亲身旅历和感悟,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是自得自悟的全部活动状态,它的亲历性,构建性的特点造就高倍数的教育价值。因此,进行体验教学,是整合这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体验教学的基本策略是:首先是创造教学情境,还原教学内容,给学生以感官刺激或心理准备,然后让学生在亲历过程中与客体(教学内容)进行对话、体验、感悟,实现主客体融合,并生成意义。体验教学要求教师依据所讲授的不同内容,设计出不同的体验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体验中内化知识,升华情感,积累经验,提高能力。活动教学和情境教学是体验教学的两个主要策略。
活动教学
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里,活动是指“人的感性活动”指“实践”,它“反映了作为主体的人在社会生活所有领域中的积极行为”。心理学意义上的活动是“由行为动作构成的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为意识能动性和个体能动性和个体能动性的局级形式。可见,活动是产生主体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活动尤其是主体性活动中,学生主体会对活动而产生丰富的体验。相比于听别人的说教,亲身参与活动而形成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终身难忘的。例如:通过制作、实验等操作活动,不但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和能力,而且会促使学生产生兴趣,培养情感和意志;通过参观,调查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同时,鼓励学生深入社会,体验自然,增强社会责任感: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需要,可以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此形象地复现课文的情景。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能在扮演中体验、思考、提高。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真实的情境,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恢复起原来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使个体更真实地融入到情境中去,亲“心”体验其过程,并以此为基础,使个体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产生感悟,生成意义的目的。情境教学实际上是以心理体验的方式进行体验的,情境教学的途径多种多样,譬如: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促使学生心灵上的激荡,从而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如临其境地品读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在此基础上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感情并生成意义。通过图画再现教学内容情境,实际上是把教学内容形象化,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生动的画面,引发学生联想,激发情感,催动灵感。
在新课程背景下体验教学无疑有它的特征、优势,但并不排斥或否定课堂教学的其他形态,应该强调各种形式的优势万补,使它们有机统一于现实的教学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