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传
特贝托·布莱希特创作戏剧
《伽利略传》是德国剧作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创作的历史哲理剧,共15场,于1943年首演。
内容简介
伽利略早年是帕都亚大学的一个地位卑微的数学教师。从这时候起他就以一个真正学者的全部热情和勇气起来捍卫哥白尼的学说,他用望远镜发现了天空上许多现象,证实了有关宇宙结构的新理论。伽利略不顾天主教会对他的威胁,勇敢地宣传各种发现和理论,从根本上推翻圣经上宣传的“真理”。伽利略在天文方面的发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自己的追随者,甚至梵蒂冈的一些学者也不顾黑暗势力的公开的或暗中的阻挠,承认了伽利略的新发现。虽然如此,宗教裁判所还是施加压力把哥白尼和哥白尼学派的一切著作列入“禁书”,而且宣布哥自尼为邪教徒。伽利略这时的研究活动不得不从公开转入隐蔽,但是他的研究活动并没有停止。他这时开始研究太阳的问题,尽管教会的迫害越来越厉害,伽利略的学说在人民间却广泛地传播开。1633年这位伟大的学者在罗马受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伽利略被裁判所的各种刑具吓倒了。他否定了自己发现的种种真理。他的声明在全世界各个城市、各个广场宣读,直到生命最后的一天,伽利略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他终生都是宗教裁判所的俘虏。
创作背景
《伽利略传》是1938年布莱希特流亡丹麦期间所写的一个重要作品。
《伽利略传》初稿产生于1938年,1943年首演。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造成数以万计的人死亡和巨大灾难,作者有感于科学技术与现代战争的关系。1947年进一步改写了这个剧本,明确提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和科学研究的目的问题。1954年到1956年作者定居柏林期间,又一次修改了这个剧本。
人物介绍
伽利略:他既是捍卫真理的大科学家,也是贪图安逸的饕餮客;他被迫公开宣告放弃真理,却又秘密传递科学薪火。剧本有两次重要转折:当弟子安德烈和磨镜匠绝望又忧伤,认为伽利略一定会为捍卫真理而牺牲时,伽利略却向教廷的刑具低头了;当安德烈深怀鄙夷探望软禁中的伽利略时,却得到了老师新著《对话》的手稿,原来伽利略一直冒着巨大的危险秘密写作,安德烈偷带出的这部科学名著,后来奠定了两门新学科的基础。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剧作家用新时代新人的眼光来看待伽利略这一历史人物,既不粉饰,也不苛求,而是历史地看待伽利略的性格、行为、功过。通过伽利略这个形象,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和迷信不相容,光明与黑暗不两立,阴碍科学发展的是罪恶的社会。这正是贝托尔特·布莱希特与一般浅薄作家的不同之处,充分显示了他社会哲学思想的高深。
这部叙事剧从多侧面塑造了伽利略的形象,又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十七世纪意大利社会的各种矛盾,使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反映社会矛盾有机地结合起来。伽利略不是一个完人,他有伟大的一面,又有软弱的一面,更有普通人的欲念和缺点。他热爱科学,钻研科学,敢闯“禁区”,百折不挠。但是他屈服压力,偷生怕死,说谎欺骗,爱吃美食。一个伟大的人所做的一切并不都伟大。
剧本三易其稿,布莱希特对伽利略变节的态度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1938年的初稿中,伽利略明确告诉安德烈,自己并不是为了继续研究、传播科学才暂时噤声,他之屈从教廷仅仅是因为怕死。伽利略自己剖白这一行为是否值得原谅?布莱希特在此为观众解读留出了空间。安德烈用塔楼的坍塌比喻伽利略的变节:一座塔楼倒塌时产生的噪音比当初修筑过程中的声音更大,腾起的灰柱比塔楼更高,但当灰尘散去时,人们或许会发现,倒下的只是顶部十二层,底部的三十层仍伫立着,日后还可以在上面再筑高楼——中国成语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布莱希特在第二稿中删除了安德烈的比喻,让安德烈与伽利略的对话更具冲击性:弟子大加赞扬伽利略“留得青山在”的智慧,老师却打断他的颂歌,沉痛忏悔,认为《对话》丝毫不能改变他犯下的罪。第一稿中,伽利略询问科学界同仁的情况,安德烈没有回答,而在第二稿中,安德烈告诉他,正因为他的噤声,科学家们都退缩了,“当笛卡儿听说这个消息时,就把自己关于光的本质的论文放进了抽屉”。伽利略背弃的不仅是科学家个人对真理的忠诚,他背弃了整个科学界,乃至广大人民。布莱希特的这个转变有其社会背景:写作初稿时,布莱希特刚从纳粹德国逃出,他深深感觉到在法西斯统治的高墙下,真理与科学家是如此软弱;修订二稿时,美军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引爆的原子弹惊骇了全世界,帮助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开始了反思,科学和科学家的伦理问题引起普遍关注,布莱希特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更多强调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他不再认为放弃真理的行为可以原谅。
艺术特色
《伽利略传》体现出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哲学思想和叙事剧风格,被称为是“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戏剧的皇冠”。剧共十五场(段),以伽利略为中心人物贯穿全剧。剧本从伽利略的壮年写到晚年。时间跨越三十载,众多的人物场景,深刻的矛盾冲突,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揭示了新时代的破晓需要克服重重的社会阻力,付出重大代价的主题思想。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用唯物主义观点,在深人细致地研究史料的基础上,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评价伽利略的功过。塑造了一个积极的艺术形象。
作品影响
《伽利略传》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戏剧名著。自1946年问世以来,在欧美国家的舞台上不断上演。由于它具有高深的哲理思想和布莱希特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把它与莎士比亚、席勒、易卜生的不朽剧作并列,视为当代杰作。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公元1898-1956年),是德国现代戏剧大师。他的戏剧理论和实践不仅以独树一帜的美学观念革新了欧洲戏剧,而且也对二战之后的世界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布莱希特1898年生于德国奥格斯堡的一个工厂主家庭。1917年他进入慕尼黑大学攻读文学 哲学和医学,1923年布莱希特被聘为慕尼黑剧院的戏剧顾问和导演,次年应著名导演M·莱因哈特之邀任柏林德意志剧院戏剧顾问。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布莱希特先后流亡法国、丹麦、瑞典、芬兰,1940年转道苏联去美国,直至1948年才返回德国,定居于东柏林。在流亡期间布莱希特继续坚持叙事剧的理论探索,其叙事剧创作也达到了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巅峰状态,这一阶段他创作的名剧有《伽利略传》《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等。晚年的布莱希特和夫人H·魏格尔一起创建了柏林剧团,他亲任导演,进行了一系列叙事剧表演方法的实验。1956年8月14日布莱希特在柏林逝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3 21:10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