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公树村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盐田街道永安社区下辖村
伯公树村是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盐田街道永安社区下辖村。位于盐田街道西部,距街道办事处约2千米。相邻自然村有老塘村、四村新围、西禾树村、沥背村。紧邻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有黄猄苗山、滴水寨河。清初“迁界禁海”,清康熙八年(1669年)新安县复界,大批客家人从河南、福建、江西及粤东地区迁入此地。客家人以垦荒、养鸭为生,渐渐形成芙蓉板(湖洋畔)、小径墩和伯公树三个围仔。原来有伯公树、小径墩、芙蓉板二个小村,成立生产队时,三村合并成伯公树村。据村主任讲述,芙蓉板原来叫湖洋畔村,因为客家人说普通话不标准,为了让大家容易听懂,后来改成芙蓉板村。村里原有棵大樟树,位于村头小径墩,高大挺拔,枝繁叶茂,长期为人们遮风挡雨,村民在此纳凉歇息。村民视大樟树为伯公树,故名伯公树村。
历史沿革
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东和乡;1958年,属南天门公社盐田大队;1979年,属深圳市罗湖区盐田公社;1983年,属沙头角管理区盐田街道;1990年,属罗湖区盐田街道;1998年,属盐田区盐田街道永安社区。
人口民族
吴姓和何姓为该村两大姓。第一大姓为吴姓,清朝从中原迁移至广东惠东;清末从惠东迁移至此。第二大姓为何姓,清朝从福建迁至广东龙岗;清末从龙岗迁此。
2015年末,户籍人口200人,其中男性120人,女性80人;80岁以上6人,最年长者88岁(女);实际在村人口15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17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约23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280人,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经济社会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甘蔗、番薯、花生等。1989年2月,村民集资成立深圳市鑫群股份公司,主要经营物业出租与管理。2015年,公司经营收入1300多万元,人均分红1.53万元。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房屋出租、金融投资、集体经济分红等。
永安路、北山道、东海道经过该村。20世纪60年代通电,80年代通自来水,90年代通电话、通互联网,2000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里有健身路径、篮球场、社区公园、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自助图书室(藏书2000册)、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等,为村民的休闲娱乐和文化生活创造了条件。
历史文化
村内现存《何氏族谱》,为何姓族人于1988年纂修。
该村原有20座客家民居,黄土砂石版筑墙体,局部用砖、卵石、麻石等垒砌,麻条石墙角屋面铺盖三层板瓦,下二层均为仰瓦(望瓦),呈土红色,瓦片较大。第一层对缝平铺,第二层则压头插尾铺盖于第一层上,最上层为覆瓦,青色,较下面两层瓦片小。碌筒灰色瓦头,少数为扇形。屋面四周及顶脊均用石灰包裹严实。
位于该村83号(原芙蓉板村)的民居,建于民国时期,为只开间两进,前天井后正房布局;面宽11.4米,进深10.8米。凹斗式门,石门框。天井为平顶,上有塔司干柱式栏杆。左右两侧围墙上有花瓣状排水孔,天井两侧为厢房。厢房有向围墙外开的小方窗和竖条状射击孔。正房明间为客厅,两次间为卧室,次间后部设有阁楼。硬山项、平脊加博古饰(其他的也有船形脊)、两面坡,碌筒灰瓦覆顶(该民居于2019年被拆除)。
何氏祠堂,建于清朝,民国时期重修。土木结构,坐西朝东,原为只开间三进布局,现仅剩门厅。面阔二间曰.66米,进深5.6米。墙嵋有灰塑博古,明间檐下有花草壁画,左侧书“民国廿一年工申仲冬月重修”,侧面山墙浮雕卷草尾,硬山顶,正脊有博古装饰。
村中曾有书塾,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1932年重修。原建筑而宽20米,进深24.5米,为前后四进布局,第一进与后三进隔开,独立成一单元,中为过堂。从前至后依次为过堂、廊道、天井、正堂、后院,左右房屋。头门檐下有壁画及年款,右有“咸丰八年戊午岁建”,左有“民国廿一年壬申仲冬月重修”字样。1932年的“重修”实际应是维修,该建筑主体部分所保留的依旧是清朝中晚期的风格。这是盐田区内已知唯一一座有明确建造时间的古建筑。由于道路建设,已被拆除。
仁福堂炮楼坐落于该村96号,建于1930年,土木结构,坐西朝东,由炮楼与一厅屋组成,高4层,面阔5.52米,进深12.8米。正面与一厅屋相连,天台女墙、红蓝带、悬包角,顶层四面居中铣斗、锦鲤叶珠排水孔,有长方竖形或哑铃形射击孔,顶层正面匾额书“仁福堂”,右侧小字“民国十九年”,左侧小字有五个,但因年代久远,已脱落,导致模糊不清。内有木制楼板及楼梯。
因旧村改造,传统民居均已拆除。 村中共有3口古井,始建年代不详,均为正方形,边长1.85米,井深2.25米。条石井框,井壁以卵石垒砌。现井周砌水泥井台。
每逢清明节,村民都要“拜公山”。这天,村民来到大众山坟地祭祖。村里有男孩出生的家庭,待孩子满月后会到家族祠堂点灯,祭拜祖先,这一民俗形成于清末民初。 该村历史上发生过村民出走香港的事件。
主要人物
该村主要人物:何肇春(1848-1915),字世棠,号梅觉。清同治七年(1868年)考中秀才,清光绪元年(1875年)中式副榜第一名。其致力于沙头角和盐田地区文化教育。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英国强租新界,何肇春和“十约”长老会长老,组织沙头角地区80多个村庄数百名士绅和长老,集中于东和墟文武庙议事堂召开大会,联名上书县衙,抗议英国强租新界。何尔夫(1926-),抗战时期,曾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进报》任职。
地方规划
2005年,该村被列入深圳市整体搬迁建设规划,旧村改造约2万平方米。截至2015年末,项目正在建设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0 14:1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人口民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