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狂犬病是由
伪狂犬病病毒(PRV)引起的一种以
家畜和多种野生动物为主的急性传染病。被感染的动物多表现为高热、下痢、呼吸困难、生殖性障碍或者神经症状。
病原
1.伪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伪狂犬病是由疱疹病毒科,水疱病毒属,猪疱疹病毒I型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完整的伪狂犬病病毒是椭圆形或者圆形的,有四层结构,猪伪狂犬病病毒属于囊膜病毒,有研究表明PRV的感染与病毒囊膜有直接的关系。
2.伪狂犬病病毒的入侵和增殖
(1)病毒的核内转录伪狂犬病病毒的增殖是按照时序进行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也是按照级联放大反应进行的。当PRV病毒的DNA进入细胞核后,首先发生的变化是DNA的环化,此后,病毒的基因组在细胞RNA多聚酶II的作用下进行反转录。在早期,首先转录的是编码调节蛋白的立即早期基因,病毒感染细胞后,这种立即早期蛋白就被启动了。这种启动因子有两种:一种是宿主自身的转录因子,另一种是宿主细胞的RNA多聚酶II。
(2)病毒的出芽过程一个完整的伪狂犬病病毒粒子在完全释放出来之前,首先是进入核膜内两个独立的膜间隙。宿主细胞将装配好的衣壳以出芽形式从核膜内进入细胞质。PRV通过最初的囊膜与外核膜的融合离开核间隙,将裸露的衣壳释放到细胞质中,这就成了最初的病毒。最初的病毒缺少成熟的糖蛋白。病毒的第二层囊膜是在高尔基体的跨膜区形成的,病毒衣壳在高尔基体内完全囊膜化,形成最终的病毒粒子,并出现带有糖蛋白的纤突。包裹着病毒粒子的囊泡与细胞膜进行融合,之后将病毒粒子释放到外面。
(3)病毒的外界抵抗力伪狂犬病病毒对于外界的抵抗力非常强,在8℃的条件下可以存活46d左右,在室温条件下可以依附在干草、树枝或者食物的表面存活10~30d。短期内保存伪狂犬病病毒时放在4℃要比冷冻条件下更好。猪伪狂犬病病毒也有自然的天敌,猪伪狂犬病病毒对乙醚、丙酮、氯仿等一些脂溶性溶剂和福尔马林、紫外线灯有较高的敏感性。在5%的石炭酸作用下,伪狂犬病病毒只能存活2min,此外,伪狂犬病病毒对于碱性溶液也非常敏感,0.5%~1%的氢氧化钠可以迅速杀灭PRV病毒。
流行病学
1.伪狂犬病世界性流行
伪狂犬病病毒最早是在欧洲被确认的,但在此之前已经有该病的发生,只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往往被误认为动物中毒。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一项资料显示,在20世纪70年代,欧洲伪狂犬病的发生和流行最严重,其中欧美为主要流行区域,东南亚和非洲其次,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当地的养猪业非常发达,PRV的来袭也给当地的养猪业造成不小的灾难。
2.伪狂犬病的季节性
伪狂犬病可以一年四季发病,其中寒冷季节和母猪产仔较旺的季节容易发病,PR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传播。在规模化养猪场,母猪大部分是全年均衡配种,产仔的日期也一致,因此猪伪狂犬病的发生并不表现出很明显的季节性。
3.伪狂犬病的传播途径
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有PRV的病猪、PRV的携带者、发病已经好了的猪以及鼠类。猪是PRV的主要贮存宿主和传播宿主,患有本病的猪和带有本病毒的猪是主要的传染源,感染本病的猪以通过向外界排毒的方式感染健康猪群。此外,猪场还要做好生物安全防护措施,被PRV污染的猪场技术人员和使用的同一个器具也可以向外界散毒。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群当中,仔猪的死亡率是最高的,通常是感染即死亡。家畜或者其他动物感染PRV后要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在感染的初期,也就是PRV的潜伏感染期,病毒的核酸是潜藏在三叉神经节中的,这可以造成PRV的长期感染。患病动物在康复之后,虽然体内存在有伪狂犬病病毒,但是不向外界排毒。当机体受到外界的一定刺激后,该病毒被活化,重新引起动物发病。
4.伪狂犬病的危害
从近年来的报道中可以看出,伪狂犬病病毒主要侵害猪,给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严重的损失。王雯丽等人在一项全国30多年来发病调查中发现,很多地区均有猪伪狂犬病的感染。2001年张家峥认为,当前猪伪狂犬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几十亿美元。
临床症状
潜伏期3—6d,短者36h,长者10d。
猪感染伪狂犬病病毒的毒株不同,其临床症状也会有所差异,不同年龄段的猪在感染伪狂犬病病毒后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也会不同,按照猪群的生产方向,不同的生长阶段以及临床表现可以将猪的临床症状分为四种类型。
1.繁殖障碍型
繁殖障碍型临床症状主要指的是种公猪和种母猪,种猪感染PRV后共有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精神不振、厌食、高热等。其中种公猪感染PRV后常表现为睾丸和附睾的萎缩,随着病程的发展,睾丸和附睾逐渐变硬、坏死,种公猪的生精能力逐渐下降,失去种用价值。母猪感染PRV后表现为不发情,配种率低,假怀孕率高,妊娠母猪感染PRV病毒后可以将此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因此母猪常表现为流产、产死胎、产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碍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