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亭户》是元代诗人
王冕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起首写投宿闻哭声,引起全篇;中间通过野老满含血泪的控诉,鞭斥官府的贪婪残酷,集中反映民不聊生的惨状;末尾写野老不堪忍受而悬梁自尽的结局。深刻揭露了元末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以及人民所受的痛苦,深深的流露出诗人对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
作品原文
伤亭户①
清晨度东关②,薄暮曹娥宿③。
草床未成眠,忽起西邻哭。
敲门问野老,谓是盐亭族④。
大儿去采薪,投身归虎腹。
小儿出起土⑤,冲恶入鬼录⑥。
课额日以增⑦,官吏日以酷。
不为公所干⑧,惟务私所欲。
田关供给尽⑨,鹾数屡不足⑩。
前夜总催骂⑪,昨日场胥督⑫。
今朝分运来⑬,鞭笞更残毒。
灶下无尺草,瓮中无粒粟。
旦夕不可度,久世亦何福⑭。
夜永声语冷⑮,幽咽向古木⑯。
天明风启门,僵尸挂荒屋。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亭户:指海边以煮盐为职业的盐民家庭。因煮盐的地方称亭场,故有此名。
②东关:东关市,在今浙江绍兴县东运河旁。
③曹娥:曹娥江,在浙江境内,江水至嵊县合流,经绍兴曹娥庙前,故名。
④盐亭族:煮盐的亭户家人。
⑤起土:指起土修筑盐场。
⑥冲恶(è):冲犯闪神恶煞。入鬼篆:指死亡。鬼篆(zhuàn):即鬼录,死者名册。
⑦课额:指规定亭户上交食盐的定额。
⑧干:干求。
⑨田关:指官府的赋税。
⑩鹾(cuó)数:即“课额”。鹾:盐的别钇。
⑪总催:盐务官吏名称。
⑫场胥(xū):盐务官吏名称。
⑬分运:盐务官支名称。
⑭久世:长久地活在世上。
⑮夜永:夜深。
⑯幽咽:低声悲痛的哭泣。
白话译文
早晨我经过东关市,晚上住宿在曹娥江。
草垫床上难入睡,忽然听到西部的哭泣声。
敲门问村老,说是煮盐的亭户民。
大儿去砍柴,被老虎咬食。
小儿去起土修盐场,冲犯了邪恶鬼神而死去。
征盐的赋税天天增加,官吏们天天地残酷剥削。
官吏不断增加赋税不是为国家,而是只尽力为满足自己的私欲。
官府的赋税供给尽了,盐的赋税总是交不足。
前夜总催官来催骂,昨日场胥官来督促。
今天分运官又来,鞭打更残毒。
灶下没有一尺草,瓮中没有一粒粟。
早晚不能度,长久地活在世上有什么好处。
夜深已没有说话声,只有面对古树的哭泣声。
天明风开门,只见尸体挂在荒屋里。
创作背景
该诗具体创作年份未知,应作于诗人旅行浙江绍兴时。诗人亲眼见到一位贫穷孤独的老盐户被官府苛政所逼,自寻绝路,悬梁自尽,于是愤笔写下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内心对盐户的深切同情。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清晨度东关,薄暮曹娥宿”,诗一开始,交代了作者的行踪。这两句看似平凡,实则简洁概括了诗人一天从早到晚的经历,交代了时间、地点,因为重点在野老的回答,所以此处仅用一笔轻轻带过,为下文作准备。“草床来成眠,忽起两邻哭”是写诗人还没有入睡,就被邻居的哭声所吸引,引起了下文。“草床”二字,显示了诗人投宿之家的贫困,他们连招待客人也只能以草铺床。这有两点我们要注意。首先,江浙一带自古以来就比较繁华,是有名的渔米之乡,可就连这繁荣富庶的地方也如此,其他地方则可想而知,其次,投宿之家,生活也如此苦寒,和后面的亭户相比,也相差无几,可见作品反映的情况是带有普遍性的。诗人所描写的亭户一家的悲惨遭遇,是元代统治者压迫下劳动人民生活的缩影,达就使作品本身县有了典型意义和深刻性。
从“敲门问野老”到“久世亦何福”,是全诗的第二部分、也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刻意勾画的地方,而这些,诗人是通过一个老农民回答诗人所问来表现的。盐亭族,就是亭户,是专门以晒盐为业的人家,他们每年必须向朝廷交纳一定数量的盐。由于盐是生活所必须,所以一直被各朝代所重视,专门制有盐法,对采晒、运输都有相当严格的规定,从而营利,正如《元史·食货志》所说:“国之所资,其利最广者莫如盐。”正因如此,对盐户的盘剥也就越重。这家盐工本有二个儿子:大儿子上山砍柴、被老虎吃掉了;二儿子去挖土,也受恶浊之气的冲激,也死掉了。主要的劳动力都没有了,但要交纳的盐不但没有减少,却一天天增长。这里所写,正是当时的真实情况,据《元史》记载,两浙一带盐场所应完成的定额,在至元十四年(1277年),每年是九万二千一百四十八引(每引四百斤),到了元延祐六年(1319年),每年则是五十万引,增长四倍之多,无怪盐工们无力负袒。
“前夜总催骂”以下四句,极力刻划了总催、场胥、分运三个官吏的形象,而且层层深入,官职越大,就越凶狠,残暴。如果说前面“惟务私所欲”是写官吏们的腐朽性,这里则是写他们的残酷性,从不同侧面揭露统治阶级官吏的本质。作为封建社会的文人,诗人自然还不能从整个封建制度上认识那个阶级的腐朽性,但作为一个“平生伊吕志,耕钓岂无为”的志士,和一个同情劳动人民的诗人,他对那个腐败的官吏阶层憎恨已极。他在另一首《
虾蟆山》诗中,认为正是他们“古昔曾偷太仓粟,三百余年耗中国”,从内心深处作了彻底的否定。
一方面是无尺草、无粒米的事实,一方面是贪官的毒打、逼税,两相对比,这里的控诉可谓声声血泪,令人不忍卒读。“旦夕不可度,久世亦何福”,不但表现了野老的悲叹和担心,也为盐户之死作了伏笔,使后面的行文更加自然。
“夜永声语冷,幽咽问古木”是写诗人听完野老叙述后的感觉,这里没有写诗人如何愤怒、伤感,但一个“冷”字,却含蓄表现了诗人的感情,暗示了诗人对整个社会的失望;对盐户命运的关心,这鬼魅世界一样黑暗的夜晚和凄凉的环境,已使诗人朦胧地感到等待盐工的必将是可怕的命运。此二句以景写情,正所谓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天明风启门,僵尸挂荒屠”是最后一段,写第二天早上诗人所见:风吹开了破门,只见盐工的尸体挂在荒屋之中,早已僵硬,令人惨不忍睹。盐工之死,完全是官吏逼迫的结果,苛政猛于虎,官吏恶胜鬼,盐工的悲剧为此作了注脚。全诗至此,嗄然而止,把焦点和锋芒全部集中在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批判和揭露上面,而且由于死这一事实,使得此诗比《石壕吏》更有悲剧性。
名家点评
现代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
周啸天《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辞典》:“此诗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属五言古体。它质木无文,全靠事件本身具有的真实性取胜,在叙事手法上显然受到杜甫《石壕吏》的影响。与杜诗一样,诗人不着一字议论,但事实本身具有的揭露批判性,以相当有力。”
作者简介
王冕(1287—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九里先生、饭牛翁、梅花屋主等。诸暨(今浙江)人。幼贫,牧牛,偷入学,听读书。夜入寺,就灯苦读。应科举不第,游览天下。元末大乱,归隐九里山,卖画为主,植梅千株,自号“梅花屋主”,善画梅。其诗多写隐逸生活,部分作品也能反映人民疾苦。诗风遒劲纵逸,自然质朴,不拘常格。有《
竹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