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拼音:shāng)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也见于《诗经》等战国以前的著作,本义指皮肤被利器刺破或划破的地方,引申用作动词,指伤害、损害。又用于被动,表示被某物或某人所伤害,受伤。后引申为精神受到伤害,即悲哀、痛苦,由此再引申为诋毁,损害他人的名声。还引申出妨碍之义。
文字源流
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小篆与此构型相同。关于其构型含义,许慎《
说文解字》说“从人,𥏻(shāng)省声。”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将“𥏻”改为“𥏫”。《说文·矢部》:“𥏫,伤也。”段玉裁注:“谓矢之所伤也。引伸为凡伤之偁。”
“𥏫”字是个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左边的“矢”字是形符,表示被箭射伤,右边的“昜(yáng)”字作声符。隶变后楷书写作“𥏫”。后来在上面另加了个“人”字写作“𥏻”,表示人被箭射伤,这是最早的“伤”字。后来这“𥏻”字作了偏旁,古人便又另加义符单人旁写作“伤”来表示创伤的意思。伤从人,表示跟人有关,说明了受伤的对象;右边的部分是“𥏫”字简省的写法,作声符。这两个字形组合在一起,指“人受到创伤”。
由受伤的意思又引申为伤害、损害。成语有“伤天害理”“伤风败俗”“伤筋动骨”等。也指抽象的损害,如费人心思叫“伤脑筋”,心中悲伤叫“伤心”。
繁体偏旁“昜”简化为“𠃓”,但“伤”是个例外,右下部的“昜”简化成“力”。“傷”的简化字“伤”来源于草书。楷化后的“伤”最早出现在元抄本《京本通俗小说》上。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人部】少羊切(shāng)
创也。从人,𥏻省声。
说文解字注
“创也”注:刃部曰:“刅,伤也”。二字为转注。《山海经》谓木朿为伤。
“从人,𥏫省声”注:各本作殇省声,殇下又云“伤省声”,二字孰先后乎,今更正曰𥏫省,与殇、觞同。式羊切。十部。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部】 伤;部外笔画:11
(shāng)《唐韵》式羊切。《集韵》《韵会》《正韵》尸羊切。竝音商。痛也。《尔雅·释诂》:伤思也。《诗·周南》:维以不永伤。《小雅》:我心忧伤。
又创也,损也。《书·说命》: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
又毁伤也。《礼·缁衣》:心以体全,亦以体伤。
又戕害也。《左传·僖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
又姓。《左传》:伤省,宋人。
又叶式亮切,同慯。张衡《
四愁诗》:路远莫致倚愁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左部窄右部宽,顶部和底部左右旁齐平。“亻”,两笔相接在横中线上侧。右旁首笔撇的撇尖过竖中线伸向“亻”侧;㇆(横折钩)的横段在横中线下侧,钩底与左旁收笔持平;末笔长撇从右上格起笔,伸向“亻”下侧。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