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
疾病名称
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来源于加拿大美国
鉴别
(IDENTIFICATION)
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IHNV),属弹状病毒屑(Rhabdovirus)。弹丸形,大小为120~300×60~100nm,单链RNA,对乙醚、甘油、氯仿敏感,有囊膜;浮密度(硫酸铯)1.59g/cm,沉降系数(5~25%蔗糖液)38~48 S。
传入和分布
(INT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l 首次记录(年,地区,参考文献)
l 定殖 病鱼首先游动缓慢,顺流飘起,摇晃摆动,时而出现痉挛,继而浮起横转,往往在剧烈游动后不久即死。此时出现的狂游为IHN特征之一。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因腹腔积水而膨大,鳍条基部充血,肛门处常拖着1条长而较粗的白色粘液便(图6—16);贫血,鳃及内脏颜色变淡;口腔、骨骼肌、脂肪组织、腹膜、脑膜、鳔和心包膜常有出血斑点,肠出血,鱼苗的卵黄囊也会出血、因充满浆液而肿大。病后残存的鱼脊椎弯曲。
l 主要宿主范围及传播途径 主要危害虹鳟,大鳞大马哈鱼红大马哈鱼马苏大马哈鱼,河鳟等鲑科鱼类的鱼苗及当年鱼种,尤其是刚孵出的鱼苗到摄食4周龄的鱼种(体重0.2~0.6g)为甚,死亡率高;1龄鱼种也有患病的,但死亡率不高,2龄以上鱼不发病。潜伏期的长短随水温而不同,10℃时一般4~6天开始死亡,8—14天死亡率最高,可持续死数星期;10℃以下症状发展缓慢,15℃时自然发病现象消失。在苗种期患过IHN残存下来的带病毒鱼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随粪、尿、性腺产物而排入水中;病毒放到水中及拌在饲料中投喂均可引起发病,所以可能是通过鳃和消化道而侵入鱼体。
l 来源 加拿大、美国
l分布 最早在加拿大、美国流行,1971年传人日本,1985年传人中国东北地区,欧洲至今未见报道。
基本特征
1、理化特性
其碱基成分:胞嘧啶25.4%,腺嘧啶22.5%,尿嘧啶27.2%,鸟嘧啶24.2%;不耐热,加热15分钟,31℃侵染率为20%,45℃时为0.01%~0.1%,60℃时为0%;不耐酸,在pH3,30分钟后侵染率为0.01%,pH7.5时侵染率为100%,pH11时为50%;在50%甘油中保存1~2星期失去活力。病毒易在FHM、RTG-2、CHSE-214、PG、R、EPC、STE-137等细胞株上复制生长,并发生CPE,核染色质趋向边缘、颗粒状,核膜肥厚,核变大,有时出现双核现象,不久细胞变圆,脱落,在空斑边缘可看到细胞互相牵连,堆积成葡萄状,空斑的边缘能部分或全部地看到这种现象,这也是IHNV细胞病变的特征之一;空斑的中央通常是空的,有时也出现细胞碎片。生长温度4~20℃,最适温度15℃,18℃时,病毒在CHSE-214细胞株上生长,4小时内产生新病毒,以后16小时内出现指数生长期,随后病毒生长趋于平稳。病毒最大滴度可达10空斑形成单位/mL。电解质或盐可加速病毒失去感染力,15℃时病毒在淡水中可生存25天,为海水中生存时间的两倍;在14℃蒸馏水中,24小时侵染率为10%~20%,72小时仅0.1%~1%;病毒在含血清的培养液中,-20℃可生存几年;4℃时病毒在卵巢液和鱼苗、卵、脾、脑的匀浆中可短期保存,感染力可维持几星期;-20℃时病毒在肾脏和肝脏匀浆中可保存1个月,但1年后失去感染力。病毒在含10%血清或其它蛋白的液体中保存的最好方法是冷冻干燥法,在冷冻和解冻处理过程中病毒不受损害。
2、病理变化
主要是肾脏及脾脏的造血组织严重坏死,病情严重时肾小管及肝脏也发生局部坏死,胃、肠固有膜的颗粒细胞、部分胰腺的腺末旁及胰岛细胞也发生变性、坏死。胞浆内常可见到包涵体。病鱼鱼苗的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和血栓细胞变性、并出现相当数量的细胞—碎片。前肾中具有更多的细胞碎片,许多巨噬细胞的胞浆中,出现空泡;未成熟的红细胞显著增加,一些呈两叶。垂死的患病鱼苗的平均红细胞数从健康鱼苗的1.33×10个/μL降为0.97×106个/μL,红细胞比容从健康鱼的47%降为35%;血液凝固时间从健康鱼的15~20秒,延长为3分钟;血红蛋白:从9.4g/dL降为7.1g/dL;白细胞血式,淋巴细胞从91%增加到96%;嗜中粒细胞从4%降为小于1%,单核细胞百分率无变化。血液的碳酸氢盐、胆红素、钙、氯化物、渗透压及磷均下降;α2.球蛋白从11.7%增加到18.9%α3球蛋白从27%减少到17.6%。血浆LDH 同工酶活力显著增加。血浆的酸、碱调节发生异常,肾功能障碍引起电解质和水的明显不平衡,很可能是导致鱼死亡的原因。
4、诊断
(1)根据流行情况及症状作出初步诊断。与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相比较,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鱼肛门后面拖的一条粘液便比较粗长、结构粗糙。
(2)对病鱼的肾脏和胃肠道进行石蜡切片观察,如造血组织严重坏死,胃、肠固有膜的颗粒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可作出进一步诊断。
(3)在循环血液中出现许多不成熟红细胞,有些红细胞多形、胞浆中有空泡,巨噬细胞的胞浆中有细胞碎片及空泡;前肾的压片中也可看到具有诊断价值的细胞碎片。虽然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有时也有,但数量较少。
(4)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观察在FHM及RTG-2细胞上的CPE特性,Wolf等在诊断鲑科鱼类的病毒病和鉴定病毒时,很重视在RTG-2细胞株上的细胞病变和空斑的比较,采用15℃培养4天后染色观察结果,作为鉴定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的基准。但当混合感染IHN和IPN时,根据CPE来诊断,就会出现误诊。
(5)最好进行血清中和试验、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作出确诊。
生态影响
(ECOSYSTEM)
是鱼类口岸第一类检疫对象。
(1)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2)鱼的内脏必须煮熟后才可作为鱼苗、鱼种的饲料。
(3)发眼卵用伏碘水溶液消毒,浓度为有效碘50×10,(即10L水中加入50mLPVP-I液),药浴15分钟。如水的pH高,须用(60~100)×10浓度。
(4)鱼卵孵化及苗种培育阶段将水温提高到17~20℃,可预防此病发生(但体内病毒并未被消灭)。
(5)Fryer等(1976)报道,用减毒疫苗浸泡48小时或腹腔注射,均可使鱼产生抗病力,至少可维持110天以上。群体免疫可用真空高渗法。
(6)牛鲁祺报道,IHN组织浆灭活疫苗浸泡免疫,保护率最高可达75%。
(7)2 500尾(0.4g仔鱼)投喂6mg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分两次喂,间隔半个月,据报道对预防IHN有一定效果。
参考资料
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青岛海洋科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23 12:52
目录
概述
鉴别
传入和分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