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
心理学术语
传播心理学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在 美国首先兴起和发展起来的。美国实验 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Hovland,C.I., 1912一1961)和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勒 温是传播心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传播 心理学主要研究传播者的心理条件、 信息接受者(受传者或受众)心理、传播渠道(主要包括言语传播渠道和非言语传播渠道)的心理作用以及有效传播策略的选择,等等。
特征
现阶段我国的传播心理学研究有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以《传播心理学》为书名的著作渐次出现,例如刘京林的《大众传播心理学》,黄鸣奋的《传播心理学》等等。第二,研究方法也越来越科学,开始引进西方传播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还有一些使用了心理学特有的研究方法。第三,有的研究把传播活动涉及心理的部分或者可能涉及的部分做了专门的研究。也就是说在学理方面对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范围、学科定位以及方法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探讨。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现阶段的传播心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拓展空间。网络受众心理的变化使新闻传播结构的调整和新闻报道方式以及手段的变革成为一种必然。网络时代受众的心理特点要求新闻传播的服务意识的必然增强,这样才能符合新的传播规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匿名性、虚拟性以及无限扩张性等特点使网民在接受充足丰富的信息的同时,造成心理对网络的巨大依赖——“网瘾”现象的产生。传播心理学应该对这些新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现象进行理性的研究,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发展趋势
传播心理学研究从随意性向规范性迈进。现 在的传播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已经不再是某个个体和某个院校自己的个别行为了,而是将其纳入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计划之中,并且有相应的人力、物力和法律保障其实施,并且研究者有了一系列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团体和组织,保障其活动的顺利展开。主要表现在:一是新闻心理学的教学已经正式纳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分类的序列之中。二是传播心理学研究机构的建立。三是不定期的举行全国性的传播心理研讨会。虽然我国的传播心理学在这20多年里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关于传播心理学的研究目前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处于前学科水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传播心理学正在努力的向着独立学科的方向迈进。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0世纪90年代的传播心理学研究顺应媒介市场的要求,不仅将触角深入到广告、影视等领域,而且还直接为处于传媒第一线的工作人员服务。如对中央台的《大风车》、《夕阳红》等栏目做的内容分析并对北京六区观众的心理需求进行对应性研究等。今后应该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力度,使这门学科更好的为传播实践服务。
知识结构从单一向多元发展
传播心理学研究队伍理想的知识结构应该是,这个队伍的每个成员都具有传播学以及心理学之中的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知识。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我国的传播心理学研究队伍中成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但是近些年来随着传播心里研究的不断发展这个结构已经悄然的开始变化。我国的传播研究队伍的学科背景日益丰富,包括了哲学、统计学、新闻学、心理学等。并且这支研究队伍不断向高学历、年轻化发展。
研究方法从定性研究向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向发展
定性研究是指“以逻辑为主,以某个理论为依据,推导很多理论,属于直观式研究。”因此,定性研究缺乏实证研究的客观条件和知识经验。传播心理学作为交叉学科,理应综合传播学以及心理学的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当前的关于传播心理研究的论文中,根据不完全统计,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论文占据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理应是传播心理学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7:50
目录
概述
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