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负曝闲谈》第四回:“在 苏州 颇结交得两个
势要:一个叫 潘明,是位
丁艰回籍的太史公;一位 李百德,是位原品休致的臬台。”
近代史资料增刊《太平天囯资料·史致谔与外国侵略者往来信函选录》祁龙威 说明:“史致谔‘休致’后,
寄居 常州。”
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有中散大夫 吴执中 者,少年
登科。皇祐 初,已作秘书丞。不乐
仕进,觅休致。”
清 褚人获《坚瓠五集·神仙太守》:“华亭 张东海 为 南安 太守,律己爱物,大得民和。
壮年休致,子皆成名,殊无一事
累心。”
在清朝,对休致的年龄标准作了更细致的区分:二、三品官员,65岁以上者列入“老”班,由吏部引见(即带领到皇帝面前谈话,由皇帝亲自鉴别是否已经年老体衰),如判定为已经衰老,即可能提前休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