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戚与共(拼音:xiū qī yǔ gòng)是一个
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
左丘明《
国语·周语》。
西晋·
陈寿《三国志·吴志·顾雍传》:“雍为相十九年,年七十六,赤乌六年卒。”
南朝·宋·裴松之注:“公(曹操)笑曰:‘孤与孙将军一结婚姻,共辅汉室,义如一家,君何为道此?’徽曰:‘正以明公与主将义固磐石,休戚共之,必欲知江表消息,是以及耳。’”
顾徽是三国时吴国丞相
顾雍的弟弟。
孙权占据江东后,招揽四方英雄和贤能之士,听说顾徽有学识又能言善辩,就让他担任自己的主簿。
一次,顾徽随孙权出行,见一位将领押着一位被捆绑的壮汉,正要带他到集市上斩首示众,就上前询问原因。那将领说这人是一名士兵,因偷了上百枚铜钱,按法律应斩首处死。顾徽请将领先不要动手,然后到孙权面前说:“如今东吴正需要人才,兵多将广才可对抗北方的曹操。这位土兵健壮有力,偷的钱也不算多,我恳请主公赦免他的罪过,让他到战场上去杀敌赎罪。”孙权不但答应了顾徽的请求,还赞许了他的行为。
于是顾徽以辅义都尉的身份渡江北行,到许昌拜见了曹操。曹操向他打听江东的消息,顾徽闪烁其词地说:“江东正逢大丰之年,如今连山林湖泽中藏匿的盗匪都被感化从善,纷纷出来参加了孙将军的军队。”
曹操听了大笑道:“我与孙将军一起辅佐汉室,主持大义如同一家人一样,您为什么对我说这些呢?”顾徽回答说:“正因为您与孙将军共同主持大义像磐石一样坚固,喜忧福祸共同承受,您一定想了解江东的情况,所以才向您说起啊。”曹操听后很周到地款待了顾徽,又派人专程把他送回江东。
古罗马的
塞涅卡曾经说“幸福的时候需要忠诚的友谊,患难的时刻尤其需要。”英国的科尔顿也说过类似的话:“最牢固的友谊是共患难中结成的,正如生铁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锤炼成锅一样。”孙中山先生也认为真正的朋友应该“休戚与共,患难相救。”友谊,不仅仅是在那欢歌笑语中和睦相处,更是要在那困难挫折中互相提携,相濡以沫。有的人一旦朋友遇到了困难,遭到不幸,他们就冷落疏远了朋友,友谊也就烟消人散了。然而,人生的旅途不可能一帆风顺,每个人都可能有困难的时候,在朋友有难的时候不离不弃休戚与共,表面看似失去了一些利益,但是却获得了真挚的友谊。
明·
宋应昌《慎留撤酌经权疏》:“唇亡齿寒,自古言之,休戚与共,是朝鲜为我中国必不可失之藩篱也。”
孙中山《同盟会宣言》:“一切平等,无有贵贱之差,贫富之别,休戚与共,患难相救。”
孙犁《谈赵树理》:“他同身边的战土,周围的群众,休戚与共,亲密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