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致呵利三百咏》是古代印度诗人
伐致呵利编著的梵文短诗集。原名一般称为《百咏》,或分作三个“百咏”,即,《世道百咏》《艳情百咏》《离欲百咏》。以伐致呵利的名字传下来的诗作的手抄本,大约有三千多种。印度学者高善必根据三百七十七种手抄本校订出一部《三百咏》“精校本”,于1948年出版。
内容简介
《伐致呵利三百咏》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题为“世道”,类似格言诗,大都讲述世事和善恶变化的道理。第二部分题为“艳情”,是一组描写对女人的情爱和追求感官享乐的诗。第三部分题为“离欲”,是描写离世和修行的。按印度古代宗教习俗,人的修行历程分为四个阶段:(一)梵行期。学习《吠陀》,熟悉宗教仪式。(二)家居期。结婚并过世俗生活。(三)林栖期。老年时弃家而隐居于森林之中。(四)遁世期。即舍弃一切财物,乞游四方直至离世离欲。在这一部分诗作中,诗人抒写他离欲的原因。
作品鉴赏
主题内容
《伐致呵利三百咏》虽然充满了印度教的色彩,但诗人并没有受宗教礼仪的束缚,而是表现了穷苦文人的洁身自好和对统治者愤懑的情绪。如在第十三首中,诗人说:“博学而言词藻丽,通经而堪授门徒,这样的名诗人在他国土上居住而穷苦,那只是君主无知,学者依然称富,应责备把价低估,不能怪减价的宝珠。”第七十首作者这样赞美智者:“学问是人的崇高容貌,又是深藏的财宝,学问使人有福享有名望,是众师首长,学问是远游他方时的亲友,是最高保护神,王者尊学而不尊财,无学问者和动物一样。”
在第六十九首中,作者对依仗权势而作恶的人表示愤慨,同时也反映了智者的人格尊严和正直的品质:“超越了一切恶人,毫无顾忌,自己从前靠贱行生活,已都忘记,仗命运获得权势,憎恨德行,在这小人的治下,谁能安居?”还有一些诗,既反映了炎凉世态,又表现了命运的捉弄和世道变化的哲理。如第十二首:“穷困时肯求索一握大麦,富足时视大地如同草芥;看事物,算大小,有种种不同,钱多少,位高低,能变更轻重。”第三十九首体现了作者的宿命观念:“秃顶人头上遭受太阳光炙灼,想求阴凉,他走到一棵大树下,命运安排,大果下落,砰然头破:时运不济,灾难往往到处追随他。”
《艳情百咏》中的短诗,很大度上反映了人性发展的另一个侧面。对情欲问题的思索是这些诗篇的主题。第八十五首说:“这世上谁也走不到欲海的尽头。无穷的财富有何用?青春逝去,欲情犹有。还是去情人住处,那里有莲花般的眼眸,莫待老年步步进犯,迅速夺去温柔。”这首诗由于其对“欲海无边”的感叹,使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到一种悲观色彩浓厚的及时行乐的意绪。有诗篇侧重反映了穷困的婆罗门文人出世和爱欲的矛盾心态,如第八十八首:“人世空虚,变化不定,高人只有两路可循:通晓真理甘露仙液怡悦情意,让时光流尽;否则有那乳腿丰腴又纵情欢乐的美人,可以任你轻运手掌爱抚取乐,自在消停。”在另一首诗(第一百零三首)中,这种矛盾心态表现得更直接:“生死轮回的世界啊!超出你的路途应不远,若没有难越的障碍——醉人的俊眼在中间。”
在《离欲百咏》中,诗人的形象已经是经过人生的长途跋涉,“扶杖缓缓起立,两眼模糊生重翳”的衰老形象。如在第一百五十一首诗中,他说:“由太阳的去去来来,生命一天天缩减;受许多繁杂事务重压,也不知道时间;看到了生老死灾难,又没有生出恐惧;饮下了愚痴放逸之酒,这世界已经酣然。”世俗烦恼的百般缠绕,使诗人万念皆空,第一百八十首说,“心啊!离开这声色密林,烦恼聚集处,趋向那寂静本性,幸福道路,刹那消除一切痛苦,放弃自己的波浪般不定生涯,勿再迷恋浮生欢乐,此刻就该将心收住。”在第二百首中,诗人已经参破人生的“禅机”,他说:“人寿不过百年,夜已占去一半,另一半中的一半属于儿时和老境,余年有疾病离别愁苦,在侍候人中度一生,这水波一般短促的生命中哪有欢情?”
总观伐致呵利的诗作,可以发现其中有一条从探求人生价值到享乐人生到悟透人生的线索。沿着这条线索,诗人表达了自己愤世嫉俗的情绪、及时享乐的人生态度以及带悲观色彩的宿命观念。作者的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印度中下层人民的愿望、苦闷甚至不满。
艺术特色
《伐致呵利三百咏》中的诗句清新、简洁、生动、细腻。诗作以长短音配格律,可以吟唱,不少比喻和双关语精彩独到。诗作愤世嫉俗而又羡慕富贵,悲叹贫穷而又赞美出家之乐,短小生动,朴素自然,比喻形象贴切,语言洗练清新,具有较强的哲理性。
作品影响
《伐致呵利三百咏》是同类短诗集中一部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习梵语的人必不可少的读本;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较大,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梵文的典范。
出版信息
高善必校勘出流传下来的诗的“定本”,于1948年在印度孟买出版了“精校本”,并在书前用梵文题词:“献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中国学者金克木根据高善必的“精校本”,曾选译了69首,刊载于1948年的《文学》杂志二卷六期上。译出了高善必认为确切无疑的伐致呵利的二百首诗,还译了高氏认为可疑的诗中的八首。198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该书《前言》中,译者对书名、书本校勘情况、中译情况、作者生平及该书内容都作了简略说明。
作者简介
伐致呵利,生卒年月不可考。金克木在中译本前言中指出,提到这个名字的资料既少又乱,说法大致有三种:国王、出家人、文法家。以上三种说法只能算是传说。关于伐致呵利有关的史料少,有的说他本是一位国王,后来出家当了和尚;有的说他是一位文法家或哲人。中国唐代高僧义净(635—713)在他的记述自己游历印度等地的著作《南海寄归内法传》的第三十四节中,提到了伐致呵利,说他是四十多年前去世的,在世时,“响震五天,德流八极”,名声很大,曾七次出家,七次还俗,著有逻辑学专著《薄迦论》。义净所记述的这位伐致呵利,是不是《三百咏》的作者,很难断定。据印度和中国的一些研究者说,这位《三百咏》的作者伐致呵利,很可能是公元四到五世纪的人,因为他的《三百咏》中有一首诗,又见于迦梨陀娑的诗剧《沙恭达罗》中。显然,这位作者不可能把当时业已风行全印的《沙恭达罗》中的诗句,冒充自己的作品。那么,他只会早于迦梨陀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