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乡,隶属于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位于犍为县城东北面13.04千米,以附近有伏龙山得名。伏龙乡东南毗邻
玉屏乡(现
玉屏镇),东北与
新盛乡接壤,西南与
下渡乡为邻,西北与(原)
舞雩乡和
定文镇交界。2017年,伏龙乡区域面积28.3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382人。
建制沿革
伏龙场因场址位于群山高处,周围山势起伏如卧龙,附近有伏龙山,故名。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为伏龙乡。
1951年6月,更名为劳动乡。
1958年9月,并入观音人民公社。
1959年7月,分出建伏龙公社。
1992年8月,黄桷乡并入伏龙乡。
2019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岷东乡、舞雩乡和伏龙乡,设立舞雩镇。
行政区划
2015年,伏龙乡辖丛林、砖房、葵花、光明、向阳、黄泽、新建、一心、黄桷、三冲、前进等11个村71个村民小组和伏龙场1个社区居委会2个居民小组。乡人民政府驻伏龙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伏龙乡,位于犍为县城东北面13.04千米,以附近有伏龙山得名。伏龙乡东南毗邻
玉屏乡(现
玉屏镇),东北与
新盛乡接壤,西南与
下渡乡为邻,西北与(原)
舞雩乡和
定文镇交界。2017年,伏龙乡区域面积28.3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伏龙乡地貌以浅丘为主,兼部分深丘,属纯农业乡。
水文
伏龙乡由于地处山脊,乡域内水资源欠缺,乡境内有小I型水库1座,三岔河主干渠途经7个村。
自然资源
伏龙乡区域内森林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2015年,全乡耕地8514亩,林地2.5万亩,水面1000多亩。
人口
2015年,伏龙乡全乡总人口3266户1.0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3人。实有劳动力4500人,外来人口150余人。
2017年,伏龙乡常住人口6382人。
经济
2015年,伏龙乡全乡总产值1.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6万元。
截至2015年,伏龙乡全乡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粮食总产保持在6000吨以上。建成林竹省级高级示范片850亩,县级高产示范片1000亩;新栽竹1800亩,管护林竹5180亩,生态林1.14万亩,发展珍稀苗木1400亩。建设高标准猪圈25个1.3万平方米,年出栏生猪1.8万头;鸡圈18个3500平方米,年出栏乌骨鸡1.5万只以上,实现畜牧业年产值2860万元。新发展茶叶7000亩,改土3700亩;套种珍稀苗木香樟、桂花等1400亩。种植木本油料、绿色无公害蔬菜等1200亩。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5年,伏龙乡投资372万元完成了伏龙中心小学的整体搬迁,新建了教学大楼。社会捐资60万元,启动“新建小学”异地搬迁。
文化事业
2015年,伏龙乡投资20万元建成葵花文化大院、标准电影放映厅1个,农耕文化陈列室1个。
医疗卫生
2015年,伏龙乡投资12万元新建标准化卫生室2个。
基础设施
2015年,伏龙乡全乡争取各类补助资金711万元,改造硬化村组公路47.4千米,全乡11个村71个村民小组全部通水泥路。全乡打井52口,新建水池26口,精修囤水田265亩,维修山坪塘7口、石堰2道,整治和疏通三岔河水库主干渠、支渠18.9千米。争取资金28万元,新建提灌站2处,解决了两个村600多人、450亩农田生产生活用水。投资10万元,对损坏的提灌站及时修复。投资780万元,完成一心、三冲、新建土地整理项目,实现土地整理项目全覆盖。修建占地面积23.21亩的葵花新居,修建住房54套6000平方米、门市65个3350平方米。投入危房改造资金49万元,改造农户危房49户。投资26.2万元修建廉租房8套。投资100万元建污水处理站和污水收集管网,解决集镇排污问题。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新建垃圾池127口,垃圾清运实现社会化购买服务。投资60万元,对伏龙集镇供水管网进行了升级改造。引进业主投入110万元,改造农贸市场1446平方米,新扩建160平方米。整合资金38万元,建成邮政所和农技服务体系综合楼。投资23万元,维修敬老院,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黄泽村幸福院,改善老人居住休闲环境。
交通
伏龙乡境内人伏路贯穿全境,成贵高铁(在建)、仁沐新高速(在建)横跨2个村。五犍沐快速通道横跨2个村,20分钟车程可达高铁站,15分钟到达县城。
历史文化
李拔墓
李拔墓地位于伏龙乡丛林村4组。李拔,宇清翘,号峨峰。犍为县玉津镇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十九日,卒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八月二日,终年63岁。幼时好学上进,善于思考,清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历任长阳、钟祥、宜昌、江夏知县、福宁、福州、长沙知府和湖北荆宜施道。李拔墓现状:地面可见墓冢,坟墓露出两洞,似为双棺。从洞口暴露迹象看,可能已被盗墓。在墓侧一家院坝,残存砖石中一块重约15公斤的大砖,正面阴刻“父子进士李”5字,见证了李拔墓昔日恢宏气势。
凉水井古墓遗址
凉水井古墓位于黄泽村3组,小地名凉水井,墓室主人身份未见史料记载,只知与李拔家族有关。原来墓前两边各有6石人、2石马、2石狮、2石象,可见其规模之宏大。“文革”前还基本完好,现已荡然无存,仅有浅埋地下的一个狮头,雕刻精美,犹显威猛之状。
岩湾头造像
岩湾头造像位于葵花村1组岩湾头的岩壁上,有石窟多个,原有多尊人物造像,现保存较为完好的尚有两个龛窟。大的一龛中,一佛端然肃立,身高超过1丈,依稀可辨袈裟衣饰。小的龛中有坐式佛1尊。传说是当地姚氏族人祖先建造于明朝末期,即使从清初1644年算起,迄今已是370年。原是全身彩绘,由于300多年风雨剥蚀,加之人为破坏,彩色已然褪尽,却仍显庄严肃穆。
金凤寺遗址
金凤寺,民间亦称“老庙子”。据民国版《犍为县志》记载,该寺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二十四年、嘉庆年间及光绪十四年几次进行培修。民国时期在庙内办起小学,据现今七八十岁的老人回忆,解放前在此读书还见到小山门、大山门以及老庙子三排房屋,学校办公室后面还有神像3尊,每尊3米多高,今已无存。寺内林木葱茏,其中刺柏树7株,最高达30多米。
黄阁寺遗址
黄阁寺遗址位于黄桷村龙凤山,亦称“黄阁寺”。据民国版《犍为县志》记载,该寺系明朝行僧慧印创建,后为大佛殿。清雍正五年、乾隆元年曾进行培修。今新建小学即为该寺庙原基所在地,但原建筑已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