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伏(拼音:fú)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早期金文,字形从人、犬,表示犬趴伏在人身旁。表示趴下、俯伏之义;或以为像一只狗正俯身守候在一个人的后边,准备袭击他。本义是“伺机狙击”。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想隐藏自己的时候,一般都会趴下不动,所以又引申指潜藏、埋伏。中国农历节气中有“三伏”之说。“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文字源流
会意字。“伏”字形出现较晚,现有最早的古文字材料只有金文。金文字形作图1,左上方是一个“人”,右下方是一只“犬”。秦篆(图3)字形与金文相同,只是人与犬并列了。汉隶(图4)字形沿袭秦并且字形方块化,而成为楷书的“伏”字。“伏”由“人”与“犬”构成,学术界对此字有多种解释:一说,犬趴在人的脚边;一说,犬由后面把人拽伏倒;一说,人像犬一样匍匐在地,以伺机面行动。不管解释如何不同,但都含有趴下之义,这大概是“伏”的最初之义。
“伏”由“匍匐”或“俯伏”之义引申而有“守候”之义,所以,《说文解字》说“伏,司也”。又引申而有“藏匿”“隐蔽”之义。如《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俯首伏地,这种姿势多表示恐惧屈服或极端崇敬,所以,“伏”又引申而有“屈服”“顺服”之义。如,《尚书·汤诰》“罪人黜伏”蔡沈《书集传》说:“故夏桀窜亡而屈服。”又指佩服,信服。如《后汉书·廉范传》:“世伏其好义。”又指降服,制伏。如《西游记》第三十三回:“伏虎降龙,大闹天宫。”
古文献中,“伏”与“”彼此常互用,有时甚至混用。“伏”与“服”除了读音相同之外,形义之间本无联系。只是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因为词义的引申发展而出现了交集,乃至于互用甚至混用。“服”字“服从”“顺从”之义与“伏”字由“匍匐”或“俯伏”之义引申出的“屈服”“顺服”之义就有交集,所以,王力先生《同源字典》就认为“伏”“服”二字同源,其语云:“古人伏地表示畏服、佩服。故畏服、佩服的‘服’与‘伏’同源。”在一些以“伏”或“服”构成的词语中,这两个字的互用甚至“混用”的情况就更为突出。如:“伏刑”亦写作“服刑”;“服老”亦与作“伏老”。其他如:“服事”,亦或与作“伏事”;“服侍”,亦写作“伏侍”,等等。
农历把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为止分为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为“三伏”。关于这个“伏”字的具体含义,《广韵·屋韵》引《释名》的解释说:“伏者何?金气伏藏之日。金畏火,故三伏皆庚日。”这是把“伏日”的“伏”解释为金气伏藏。把“伏日”的“伏”训为金气伏藏,甚牵强。有人认为从公历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中国酷暑难当,户外劳作较少,待在家里歇息时间较多,故伏字又引申为伏天。其实“伏日”的“伏”的命名,与古代社会的民俗密切相关。古代民间有祭祀的习俗,每年有两种大的祭祀:一种是腊祭,在每年的十二月举行,因祭祀用腊肉,故称为“腊”。另一种祭祀叫“伏祭”,在每年的夏至的第三个庚日以后举行。陆宗达先生引《周礼》称“伏祭”为“𠠦辜”加以证明,认为“𠠦”是“副”的异体字,“伏”“副”古音相同,又引《说文解字》:“副,判也。”说明“副”是用刀剖开之义,也就是“杀”。再引湖北方言称宰杀牲口叫“副”作为佐证,现代湖北方言中,有称“杀猪”叫“副堵”,“杀鸡”叫“副鸡”的说法。陆宗达先生认为杀狗叫“伏”,“伏祭”要用杀狗作仪式。“伏”是因杀狗而得名。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八上】【人部】房六切(fú)
司①也。从人从犬。
【注释】①司:同“伺”,伺候。
说文解字注
“司也”注:司者,臣司事於外者也。司今之伺字。凡有所司者,必专守之,伏伺即服事也。引伸之为俯伏,又引伸之为隐伏。
“从人犬,犬司人也”注:“犬司人也”四字,小徐本有。犬司人,谓犬伺人而吠之,说此字之会意也。不曰从犬人,而曰从人犬、入於人部者,尊人也。伏篆以明人事,非说犬也。房六切,古音在一部。
广韵
扶富切,去宥並 ‖ 伏声代部
伏,鸟菢子。又音服。
房六切,入屋並 ‖ 伏声职部
伏,匿藏也。伺也。隐也。历也。《释名》曰:“伏者何,金气伏藏之日,金畏火,故三伏皆庚日。”①又姓,出平昌,本自伏牺之后,汉有伏胜,文帝蒲轮徵,不至。房六切。三十三。
【校释】①引文不见于《释名》,《艺文类聚》卷五、《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均引称“《历忌释》曰”,当据改。蒲轮,颜师古曰:“蒲轮,以蒲裹轮。”示尊敬。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部】 伏;康熙笔画:6;部外笔画:4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房六切,音服。偃也。《礼·曲礼》:寝毋伏。
又《广韵》:匿藏也。《书·大禹谟》:嘉言罔攸伏。《诗·小雅》:潜虽伏矣。《史记·乐书》:羽者妪伏,毛者孕鬻。《前汉·赵广汉传》:发奸摘伏如神。
又屈服。《左传·隐十一年》:许既伏其罪矣。
又三伏。《史记·秦本记》:秦德公二年初伏。注:六月三伏之节。始自秦德公。周时无伏。《释名》: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四气代谢,皆以相生。至立秋以金代火,故庚日必伏。注:夏至后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
又姓。汉有伏胜,伏隆。《氏族博考》:伏宓同出伏羲氏。汉伏生,晋书作宓生。又乞伏,外国姓。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扶富切,浮去声。禽覆卵也。《古今注》:燕伏戊己。《前汉·五行志》:丞相府史家雄鸡伏子。
又《集韵》鼻墨切。与匐通。《史记·范雎传》:膝行蒲伏。又叶必历切,音壁。贾谊《鵩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考证:“《左传·隐十一年》:‘既伏其罪矣。’”谨照原文既字上增许字。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亻”窄“犬”宽,顶部“亻”低,底部左右旁齐平。“亻”,两笔相接于横中线上侧。“犬”,首笔横从“亻”侧起笔,在横中线;竖撤从竖中线上端右侧起笔,撇向“亻”下侧;捺笔从撇上起笔,捺脚与撇尖持平。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汇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汉语方音字汇》)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3 13:21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