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铨萃
清末民初学者、书法家、官员
伍铨萃(1863—1932),清末民初学者、书法家、官员。字选青,号叔葆,室名葆庵。广东新会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进士,散馆授编修。光绪二十七年,充广西副考官。外官至湖北郧阳知府。精通医学,创办广东广汉专门学校,任校长。
人物生平
伍铨萃出身于富商家庭,他的父亲虽富甲一方却急公好义,慷慨豪爽。当年某商人曾借其3000银元做生意,却因经营不善血本无归。仓惶归家不敢见人。伍铨萃的父亲主动到他家探望,又借此人7000银元,鼓励他重新振作。后来此人果然东山再起。伍铨萃自幼耳濡目染父亲德行,所以为官后崇尚德政。
伍铨萃生母是偏房,按照旧社会例规,偏房身故,寿棺不能从大门抬出,只能出偏门。但伍铨萃问族长: “要是我自己被抬出去,应该走哪道门?”长者族人都道应该走正门。时任清朝翰林的伍铨萃就爬到母亲的棺盖上。就这样,他生母的寿棺被从正门抬出。这段伍铨萃机变孝敬母亲的佳话就此流传开去。
伍铨萃少年时就读于广雅书院。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进士,名列二甲十二名。与后来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是同科进士,却比蔡元培高出十六个名次。集中培训一年后,授官翰林院编修。清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充广西副考官。清宣统元年 (1909年)任朝廷派遣出洋留学生收掌官,并游历日本考察学务。同年,派至湖北省郧阳府任知府。
伍铨萃到任后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利用庚子赔款所改学堂捐,在郧阳推广两等小学堂,强化中学堂建设,其中特别照顾竹山、竹溪、保康 (今襄阳市保康县)这些极贫地区;二是把各县在位而昏聩不力的官员尽行裁除。
伍铨萃在辛亥反正后,仍任郧阳地方首长。但当时政局动荡,他认为自己是清朝遗老,不适应当时的官场争斗,不久后辞职归乡,与一部分广东籍的前清翰林隐居香港。与在澳门居住的国学耆宿等交往。他们学术精深,寓居期间著书授徒,还整理编撰了大量地方志及乡邦文献,就是现所见的民国版广东各地的 《县志》、 《续县志》,使广东文献典籍得以保存,这也是清后期广东学术发展的成果之一。
后来,伍铨萃回到广州,因为是前朝翰林,在国学界具有影响力,又曾是黄飞鸿的徒弟,本身医术高明。故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与人创办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任首任校长。该校1947年停办。新中国成立后复办,如今成为广州医科大学的一部分。
伍铨萃后来从学校辞职,致力于国学研究,成为当时岭南为数不多的国学大家,也是著名书法家,擅长行书。伍铨萃也善作诗著联。他有副对联: “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樵山钓水,无辱无宠。”此联十六字营造的恬淡旷达意境,显现出他非凡的才情与胸怀。
伍铨萃对家族最重要的功绩,先是主编《广东伍氏阖族总谱》。再是任 《岭南伍氏合族总谱》主编,编修期间,因操劳过度,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逝世,享年69岁。
个人作品
他的传世著作有 《北游日记》、 《玉雁楼笔记》等。
轶事典故
伍铨萃曾拜黄飞鸿为师习武,并送给黄飞鸿一副对联,联曰 “宝剑腾霄汉,芝花遍上林”。伍铨萃中了进士后,黄飞鸿就用他这副对联中的三字作了跌打医馆的招牌 “宝芝林”。
伍铨萃有位新会老乡陈垣,他17岁时赴京考试,得到当时在翰林院做纂修国史官的伍铨萃的指导,获得了很多好的读书治学方法。后来,陈垣曾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先后任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被毛泽东誉为 “国宝”。陈垣晚年,非常感念同乡前辈伍铨萃的道德学问和给予他的指导。
史料记载
陕西吴铎考:伍铨萃应与陈邵常、李家驹为友,因终南山 南五台景区内有一碑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3-23 12:0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