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氏族谱
表谱形式
伍氏族谱又称伍氏家谱、伍氏家乘、伍氏祖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伍氏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历代根由序
稽吾伍氏之先盖自春秋楚国公族贤大夫椒参,云后举公之裔焉。溯伍氏知举自公之由始矣。然举公之上又收谁手?嵇自炎帝之子曰永,将封?河陇之,是为雍候。至八世孙曰雍克,迁于安定郡,又曰克也。传至虞帝,封雍绍公于椒,以镇江淮,曰椒。历夏,世守南服。迨周辙东迁,于候背叛,楚深并,以参为大夫。裴公佐楚,夹辅王室,状将封于伍地。
主要问题
岭南的族谱存在几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岭南大部分姓氏族谱是宋代以后才编的,而且多是明代才编族谱。经过宋代南渡,到元代,再到明氏,经过漫长的年代,家族在岭南站稳了脚,才编族谱。都是根据口传与不准的文字记载编族谱,族谱中追溯到很久远的世系。
(二):一些族氏,在明代清代编族谱时,由于没直远古世系的文字记载,只有选历史上同姓族氏人作为自已的祖先,这是攀附家世的做法,往往也在族谱中出现辈分倒置的现象。
更甚的,不是同一支系,却有同一族氏姓名的历史名人作为本支系的祖先。
(三):早期编族谱时,是根据口传与不准确的文字资料编族谱,故也出现辈分、年份、支系的错乱。也有的村,本无族谱,将不是本房系的族谱及班派歌当作本村先前的族谱。
岭南的族谱能比较准确地也只能追溯到南宋。
岭南伍氏柱国房(绿围房)与翰苑房编写的族谱,在明代先后相距数十年编于明朝前中期间,当时两房始祖的始居地都在新会县文章里都斗洞(今为台山市大江斗洞),伍氏是当时是新会县的大族氏。当时,新会县所管辖的地方很广,包括江门、新会、台山、鹤山、开平的全境和新兴东南部、恩平东部、高明东南部、顺德、中山的西北部和西部。
名人写序
黎贞为岭南伍氏翰苑房族谱写序
黎贞《伍氏族谱·序》:
若斗冈伍氏其先汴梁人,初祖谨正,仕宗翰林典章邑,南渡由汴梁徙居凌江(今南雄全安镇)。黎贞孝思堂记:余按伍氏自翰林典章,由南雄徙,宋季迁于广,遂家冈州文章里。
伍氏诚予书宋翰林典章,自汴徙岭南之凌江。…
陈献章(白沙)为岭南伍氏柱国房(绿围房)写序
《绿围伍氏族谱序》曰:
伍氏系出汴粱,先世有仕宋为岭南第十三将,卒於官,遗其二子,新会遂有绿围之
伍,曰朝佐,曰朝恺,今为绿围始迁之祖。而氓又始迁之祖师自出,所谓第十三将者是也。
氓以上世次莫详,今断自可知以氓为第一世。自氓而下,或隐或仕,垂三、四百年。
黎贞,字彦晦,号陶陶生,晚号秫坡,学者称秫坡先生, 广东新会都会村人,明
代岭南一位名人,是新会当时笫一才子,著名教肓家。陈献章(1428—1500)明代思想家、
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硕儒,主张学贵知疑、独立思考,提
倡较为自由开放的学风,逐渐形成一个有自己特点的学派,史称江门学派。字公甫,号石斋
,别号碧玉老人、玉台居士、江门渔父、南海樵夫、黄云老人等,因曾在白沙村居住,人称
白沙先生。
陈献章的老师澹斋即梁继灏先生是黎贞秫坡的弟子。 澹斋先生名梁继灏,字行素
,今江门市江海区沼头村人,是陈白沙青年时代的老师。陈献章从而获黎秫坡的学说,深受
其“陶陶者乐”的人生观、以“明道明心的治心治学观”的薰染。
骥公(翰苑房,台山官窦里始祖,),是庠生(秀生,秀才),平生为义不夺于利,
积书至数千卷,一时名士皆与之交,著有《诫子书》等。与黎贞交往甚深,编写翰苑房族谱
时请黎贞写族谱序。而陈献章是黎贞的徒孙,多与伍氏学子交往,更是骥公的孙子省轩公的
知已好友。柱国房编写族谱时,请明代儒学大师陈献章写族谱序。
陈献章表明编族谱时,所能记述下来的世系,都只能追溯到宋代的入粤祖,伍氏则
未提及原来是否有谱。但无论如何,在明代前中期编撰族谱。
我们岭南伍氏,如有伍正已与伍乔的辈份倒置。今次决定编修总谱,希望宗亲们在
世总会的领导下,各地方编委与宗亲先做好族谱资料的收集,总谱编委会认真对资料进行研
究,去伪求真,采用科学的现代管理与互联网平台,编出一部相对真实的 《伍氏总谱》。
岭南伍氏
古炎帝神农之子曰永者封於河陇之地为雍侯至八世孙雍侯克公始都安定遂有安定之传至绍公虞帝封於椒是为椒侯后楚 并椒以参公为楚大夫生举公封于伍地遂以伍为姓伍之得姓自举公始也 参公仕楚穆王为左大夫 举 楚康王为大夫 周景王时又仕楚灵王为左尹 娶 申宰子牟之女芊氏 奢仕楚灵王 上大夫又仕楚平王为大理官 封於连为连尹民称为连公进为世子太师 奢公生三子长曰尚次曰员三曰通尚公仕楚平王为大夫封於棠为棠宰多惠政民称曰棠君尚 钟隠於武陵 员公字子婿 钟度辛广逃隠武陵 度公 辛公 广公 叔通公 隠於武陵子孙因家焉迨至十三世 被公 度公 琼公 仕汉灵帝为城门校尉至汉献帝初平元年春因谏迁都遭奸臣董卓害尽忠报国 孚公字世瑜 仕汉献帝为越骑校尉奋不顾身以扶朝堂诛逆臣亦为董卓所害至晋高士 朝公字世明 少好学临池学书池为之及长德望隆盛持节荆州公卿咸敬重之零陵大守不就心逰物外静守衡门有高士风世居武陵椒衍聚焉至建章公仕隋文帝为尚书右仆射及隋炀帝自立召建章公草诏公曰腕可断诏不可草遂被杀是时其子南阳侯云公避难奔河北夀州 秩公 为唐工部员外郎真公为武卫将军霖公为国子博士 逸公 为司録邵公为左拾遗章公为端州刺史 美公 为岭南经略使 旭公 为司农卿 密公 为太常博士安 贫公 博雅嗜学梁王累徵不就尝撰武陵图志 乔公 性嗜学善诗赋苦节自励博通经史先祖讳泽民公为庐江令遂为庐江人因游学庐山下一夕见人掌自牗入有读易二字公因取易读之后春试画八卦赋登进士第一名授考功郎署宣州幕府厯官至吏部尚书以清节著由武陵徒於豫章马 神授 官为宣抚使  任武陵三十九世汴梁一世祖为河南归德州学正因占籍杞县由江西豫章复迁汴梁杞县之闗王巷居焉是为汴梁伍氏之鼻祖也 曰 曰瓒 武陵四十世汴梁二世祖讳瓒字启襄 登宋太祖开寳元年戊辰进士授益都县令擢为封司正字以为泰州长史配妣袁氏合葬於汴梁城北象峰山 曰简 曰筴 兄弟同榜进士武陵四十一世汴梁三世祖 简字居竹乃启 襄公长子登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辛亥进士授鄠县令以上大中政要出知夹山县擢为国子博士性刚毅博学通天文善谈名理配妣阮氏合葬於象峰山 曰佩 曰器 武陵四十二世汴梁四世祖 佩字汝玉 登宋仁宗天圣六年戊辰进士授南宫县令知德州以太常司乐授太常博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宋仁宗皇右五年癸已以礼休致卒於家配妣韩氏合葬於龙潭岭青柳之原 歆字世美号复来 宋哲宗元右六年辛未进士二甲第三名授翰林院侍讲学士以监正为太常少卿擢工部侍郎加太子少师致仕公悟厚重素好读书不轻言笑莅政清谨配妣杨氏合葬於清江浦南岭仔美之原 复来公生五子长曰仕次曰商三曰旅四曰氓五曰贾 仕公字子敏 登宋徽宗大观三年已丑进士二甲第八名为左拾遗官上章纠核执政忤出判兴化府宋徽宗宣和七年乙已冬十一月遂入籍蒲田县因卜蒲阳居 商公字希夏 太学上舍恩授国子学録 配妣余氏张氏合葬於肇庆府登名都五以贤能称配妣梁氏合葬於南坑山乾向之原才公生三子长曰顕祖字世美次曰继祖字孝夫仕宋宁宗为肇庆府学正季曰绍祖字敬叔乃之才公第三子宋理宗绍定敕封文林郎配妣余氏合葬於广州之古冈(古冈会地明弘治时割新会地置新本新寕县民国三年改为台山县)宋上柱国伍公,
名氓,出生于北宋后期1097年,字毓圣,号国宾。河南汴梁(今河南开封),1121年春进士,获赐进士及第,注官入士,任殿前校尉,敕封为上柱国将军。1137年,随宋高宗于杭州祭祀时,因进《阴阳灾祥得失》论,被高宗视为逆旨,嫡岭南镇守南恩州。于南宋初期的1154年殉职于任上。享年58岁,奉旨葬于阳江象山。绿围世居是为了纪念伍麦氏一品夫人而建,也是为了纪念伍氏迁到斗洞这一段历史。在斗洞,还有伍氏“翰苑房”。据村中老人介绍,麦氏夫人是御封一品夫人,迁居斗洞时,还带来了伍氓的兄弟伍旅的儿子佳山。“伍氓、伍旅均是伍歆的儿子,台山伍氏都是伍歆的后人。”佳山到斗洞后,居住在现今的大江镇大巷一带,而后在立佳山伍公祠时,新兴的伍氏宗亲送来“翰苑流芳”的牌匾挂在祠堂门口,故他的后人称为“翰苑房”。伍麦氏一品夫人迁居绿围时,以蚝壳为房,后来在旧屋村的大道上建了一个牌坊,牌匾上书“绿围世居”,两边的对联是:坎田山脚坑水长流千户晓,旧屋龙田红楼化雨万家沾。对联更是隐藏巧妙。“这里面涵盖了伍氏最先立起的六个村子,坎田、山脚、水坑头、旧屋(绿围)、龙田、红楼。当时柱国房人丁兴旺,繁衍得很快。”在旧屋村后有一口古井,靠村的一边井口已经磨平,井水仍能使用,不少村中老人仍习惯来这里打水。斗洞有一条叫“斗水”的小河经过,河两岸有一大片田洞,土地肥沃,所以这里叫做“斗洞”。沿“斗水”河两岸是伍氏的聚居地,“斗洞伍氏始居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台山伍氏有8万多人。主要聚居在大江、四九、冲蒌、斗山、端芬、海宴、深井等地,他们均是斗洞伍氏的后裔。大江伍氏有1.5万多人,分布在沙涌、山前、五星、联和、来安、梅边、大巷、石桥等8个村委会60多条自然村。随著人口的增多,斗洞伍氏不断向外衍生,然后落地生根。绿围房伍氏人口已达到100多万,现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以及海外。据岭南伍氏族谱记载:“岭南十三将宋上柱国公奉旨镇守南恩洲殉国,麦氏夫人避地,携二孤子朝恺、朝佐卜居新会之文章里而为斗洞之鼻祖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4 20:32
目录
概述
历代根由序
主要问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