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康熙六十年(1721)《江南舆图》(局部)中称:“五佑场”。
后为地名和镇级行政区。
民国初年产地分为便仓、正仓、南洋岸等三处,计有坤灶3 110副,年产盐约30万担。民国二十六年(1937)与新兴场合并为新伍场。
伍佑场主街道,为南北东西十字街,南北长约五六里,东西短则二里有余,街巷路面一式青砖青石板铺砌而成。东大街起自东圈门,西至板桥口,街道两旁屋宇林立,商铺挨门。壮观的东圈门近十米之高,墙厚一米,圈门上方镶有“紫气东来”城匾。类似的圈门有九座,门置栅栏,入夜关锁。东圈门外,南与青龙桥、东包厂相通,北与滩子边、北圈门相接,如今伍佑中学大门前地域原是龙王滩大片水面。颇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崇文巷、共和巷与东大街紧紧相连。“椿茂号”“同源祥”杂货、京货店设在巷内。
过了青龙桥,则是东包厂。东包厂,本名东包仓,又名东堡庄,是伍佑最早形成的老街。弯弯曲曲的伍佑港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将其围成三面环水的半岛,“青龙桥”、“白虎桥”将老街与东圈门、文庙魁星阁连接相通。小街两侧青灰青砖封火墙,一式的榻子门面、前店后厂式作坊,铁、木、竹业为主,间以金、银、漆业;另外还有若干饮食、熟食、茶食、磨坊店铺,以及南北货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