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道恩,
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语文室主任,
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中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全国中学语文考试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天津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教育硕士生导师。
伊道恩,男,1943年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1968年毕业于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特级教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中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全国中学语文考试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全国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全国中学
语文阅读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天津市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天津市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修辞语用研究会副理事长,被聘为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评价处教辅读物评审专家、人教社及课程教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在全国教研员中仅两人)、新课标初高中教材人教版编委、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事迹被载入《简明语文教育词典》“语文
教育家”类目。
1968年底,伊道恩先生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
天津工作。等待全国各地分配到天津的六百多名大学生的,是塘沽盐场为期一年零四个月的劳动。既来之,则安之,伊先生白天在盐场上认真劳动,晚上主动为工友们修路。在提及往事云淡风清的语气背后,不难读出伊道恩先生性格的坚韧。能够承受盐场一天高强度的劳动负荷已属不易,额外的付出如果缺少旷达、积极的心态作为支撑,是不可能持之以恒的。正是凭着这份乐观精神和进取心,他在同一分场的百余名大学生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先进个人,顺利地完成了由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
1970年3月,伊道恩先生被分配到
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教材编写组,由于业务出众,半年后即开始负责中学语文教材组的编写工作。1973年,区教育局教材编写组取消,各区选取少量骨干上调市教研室,伊道恩先生凭借高超的专业水准、在和平区语文教材编写组工作期间独当一面的能力和出色的业绩被选入市教研室,并被任命为市教研室中语室负责人。虽然当时教研系统专业人才稀缺,但以三十来岁的年纪和短短几年的工作经历承担起领导的重任,拥有如此优秀的履历的,在社会各界的青年才俊中也只是凤毛麟角。至此,“伊道恩”这个名字在天津教育界开始引起广泛瞩目。而伊先生此后从事教研工作的三十余年中取得的建树更是为他在全国教育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伊道恩先生走上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领导岗位时,“文革”刚刚结束,那时中学语文教育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很多问题亟待解决。197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吕叔湘先生《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文章指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十年时间,二千七百多学时(恰好是全部课时的百分之三十)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人才的价值,往往是通过克服环境所设置的巨大障碍来得到充分体现的。在冷静地分析了面临的困难后,伊道恩先生开始逐步推进教学改革计划。他明确提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锻炼能力”的主张,把天津市中语界
及树楠、邢永庆、宁蘅然、刘荣地等十余位语文教育专家组织起来,集思广益,带领全市语文教师为彻底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局面而研究探索,开创了上世纪80年代初天津市语文教改与教研的繁荣期。上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之交,中国社会迎来了重要的转型期。伊道恩先生把语文教育改革纳入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之中,明确语文教改的方向是培养符合历史进程、适应社会转型、胜任经济改革实践所必有的语文素养的实践性人才。他将之前的“语文活动”思想上升为“语文实践”思想,倡导把“语文实践”纳入语文教学,切实创设广阔的语文环境,改变封闭、单一、趋同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不断汲取时代的活水,让学生在课内外各种语文实践中,丰富语文知识,培养多种能力,激发创造精神。
撰写、主编或参与编写了《汉语结构(实用)词典》《语文教学简明词典》《中学语文教与学》《
中学语文教学建模》等著作近百部,计千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