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森龙
东北泰国蜥蜴
伊森龙(属名:sanosaurus)意为“东北泰国蜥蜴”,是指一种泰国发现的最古老的蜥脚类恐龙。它生活在2.1亿年前的东南亚,算得上是蜥脚类恐龙的祖先,因此,伊森龙非常著名。又被称作“依珊龙”,意思是“东北泰国的蜥蜴”。因为它主要分布在泰国东北部伊森省,由此而得名。伊森龙于1998年发现,最早的真正蜥脚下目恐龙之一,四肢总是在地面上,股骨的长度是人类股骨的两倍。生存于2亿年前的东南亚。
名字的来源
伊森是一个地名,位于泰国东北部,大概占据泰国整个国土面积的1/3,这里气候干燥,土地贫瘠。和泰国其他地方相比,这里没有很好的旅游资源,是泰国为数不多的较少对外开放的地方。
形态特征
伊森龙的头部可能很小,为了方便啃咬叶子,它们的牙齿呈勺状。
伊森龙属于未知小型大型超巨型恐龙。伊森龙属于真正的蜥脚下目恐龙,它的典型特征就是四肢着地,不会像有些恐龙那样可以用后肢直立。伊森龙的股骨是人类股骨的两倍长,不过其体重跟人类相比,差别就大了,一只成年的伊森龙,体重估计可达15吨。因为,拥有庞大的身躯和惊人的体重,是蜥脚下目恐龙的基本特征。
生存年代
伊森龙生活在距今2.03亿 ~ 2亿年前的晚三叠纪。
分布范围
伊森龙发现地点:亚洲、泰国。
生活习性
伊森龙的身体是绿色的,如同穿着一件天然的隐身衣,与大自然的颜色融为一体,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保护色”。有了这件“衣服”,伊森龙就会变得很安全,一旦发现敌情,它便藏在茂密的树林中一动不动,跟敌人玩“躲猫猫。
因为要吃到各种不同的植物,而有的植物高,有的植物矮,所以蜥脚类恐龙都冇很长的脖子,这样才能保证它们不挨饿。蜥脚类恐龙中,马门溪龙的脖子最长,而且由19根骨头组成。科学家们推测,这么长的脖子,能保证蜥脚类恐龙们站在原地就能吃到周围高矮不同的植物,所有的植物,冉移动到下一个地点。这样的进食方式也可以让它们少走路,帮助恐龙更好地保存能量,至于因为运动过量而挨饿。
蜥脚类恐龙是草食性恐龙,它因为有着庞大的躯体,所以必须吃数量巨大的植物,但是它们的牙齿很小,颈部的肌肉也没有力量。它用它像耙子一样的牙齿,咬住满满的口树叶,努力向后拉拽,将树叶从树上扯下来,如此不断重复,来获得足够的食物,以免挨饿。
化石
人们已发现了伊森龙的部分骨骼化石,只是这些化石曾受到严重的侵蚀。根据对这些化石的研究,古生物学家推断那是一只未成年恐龙的化石,体长在6.5米左右。
伊森龙的化石发现于泰国伊森地区,可惜的是人们只找到这种恐龙的部分化石残骸―脊椎、肋骨和65厘米长的股骨。即便如此,研究者们通过研究伊森龙的其他“亲戚”后与之对比,也算是对这种恐龙有了大概的了解。伊森龙一般都是用四肢行走以支撑笨重的身体,但是有时候也会用后肢站立起来吃到高处的树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04 09:09
目录
概述
名字的来源
形态特征
生存年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