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与北京清真寺文化》一书,在体例上,和此前出版的《
佛教与北京寺庙文化》、《基督教与北京教学文化》保持一致,在内容安排上,突出了伊斯兰教在中国和北京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北京地区的清真寺和阿訇的活动,与此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伊斯兰宗教文化的具体表现,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该书以北京地区的清真寺为载体,以北京地区伊斯兰教学者或阿訇的活动为线索,详细叙述了北京地区伊斯兰教的历史事项,信佛一个长卷,把丰富多彩的北京地区伊斯兰教情况和清真寺文化景观展现在人们面前。
佟洵,满族,北京市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院历史系。北京联大应用文理学院历史学教授,北京联大民族与宗教研究所所长。编著《清宫后妃》、《
佛教与北京寺庙文化》、《
基督教与北京教堂文化》、《北京清真寺文化画册》等。参与《清代人物传稿》、《
中国文化通史》的撰写。发表《试论北京历史上的教堂文化》、《也里可温在蒙元帝国的传播与消亡原因初探》、《试论东正教在北京的传播与消亡》、《浅析伊斯兰教在北京地区的传播与发展》等学术论文数十篇。
佟洵同志多年来从事中国近代史、清朝宫廷史、北京地方史和宗教史的教学和研究,成果显著。几年前,她开始主编《宗教与寺庙观堂文化丛书》,在出版了《佛教与北京寺庙文化》、《
基督教与北京教堂文化》之后,现在,又完成了《伊斯兰教与北京清真寺文化》一书的编撰,为人们了解北京地区异彩纷呈的宗教文化现象,开辟了更广阔的视野,提供了新的资料。
正像人们所了解的那样,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的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是人们面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感到不能掌握自己命运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希求某种超越的力量作为命运的依托和精神归宿。因此,归根结底,宗教是自然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虚幻歪曲的反映。作为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其实质也是这样。伊斯兰教以《古兰经》为根本经典,有五条信仰,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后世。在信后世一条中,伊斯兰教宣传人要经历今生和后世,认为总会有一天,世界末日就要来临,一切生命都会停止,进行总清算,所有在世上生活过的人都将“复活”,接受安拉的裁判,行善的人进天堂,作恶的人下火狱。结合伊斯兰教产生时阿拉伯半岛社会动荡、氏族仇杀的背景,这一信仰再清楚不过地反映了宗教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