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势国(いせ):属
东海道,又称势州。石高约60万石(庆长时)。伊势国的领域大约为
三重县的中央大部份,即扣除东部的志摩半岛、西部的上野盆地及南部的熊野地方东隅。古代神国、皇大神宫之镇座地,
大化改新后独立成一国。于七世纪,孝德天皇时代与志摩国、伊贺国合为一国。天武九年(680)分置伊贺国;八世纪时又分立志摩国。
废藩置县后分为安浓津、度会县,明治九年合并为
三重县。
代表风土:
伊势神宫、朝熊山、二见浦、古市游郭、笔舍山、椿大神社、鼓浦、汤山温泉
面向
伊势湾的东海道之国。西边通过
铃鹿,布引山地与
近江国,伊贺国,
大和国等国接壤;东边是伊势湾和
志摩国;南面是
纪伊国和
熊野滩;北面通过辑斐川和木曾川与
尾张国、
美浓国相隔。除了西边的山地,其余大部分地区均为平原,产业发达。同时利用了伊势湾,
渔业和海运业也很发达,有被称为伊势十三浦的优良海港,而这些又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文化方面,有着律令制国家祭祀的最高场所伊势神宫,后
门前町和宇治山田等自治都市逐渐发展,外港大凑也成为了与东国的联络港而受到重视。由于地域的特殊性,本国水军和邻国志摩的水军都很强大。
伊势国司北田氏在南北朝大乱后逐渐守护大名化,支配了南伊势。而北伊势则被关氏等势力所支配。同时,伊势神宫也掌握了繁荣的门前町和宇治,山田等自治都市。伊势本国内的北田氏,关氏,还有近江的六角氏在伊势互相竞争势力。1555年国司北田家消灭了斋宫的德政一揆,版图由南伊势逐渐向北伊势扩大,慢慢控制了割据的国人们,大有统一伊势的势头。
1567年,
织田信长的伊势侵攻开始,形成了伊势国内的新局面。本年信长的宿愿美浓攻略成功,为了确保浓尾和
京都之间的通路,攻略伊势势在必行。信长派遣
泷川一益为总大将,率领四万大军入侵伊势,自己为援军。此时,富田,羽津,持福等国人众均投降到信长伞下。因有
美浓三人众谋反的消息,一益暂时撤退,但事件平息的次年一益再次入侵,千种,后藤,稻生等诸豪族也投降到信长麾下。在伊势的有力豪族关一族内,
神户具盛收信长的三子信孝为养子而归到信长麾下,同族的鹿伏兔氏,峰氏等也一同归降,只有宗家
关盛信继续抵抗,直到近江六角家被信长击破后,只能选择投降。后信长又将弟信包过给长野家为养子,将长野家也纳入军门。1569年,信长攻击笼城大河内的
北田具教,但因北田的善战迟迟不能落城,信长便将次子信雄送与北田具教为养子,双方达成和睦,大河内开城。信长通过外交手段完成了对伊势的制压。但1576年信雄设计杀害了北田具教等北田一族,次年具教之弟具亲还俗举兵反抗信长被击败,北田家彻底灭亡。直到
本能寺之变信长死后,伊势再燃战乱。1583年,北田信雄连结
羽柴秀吉对抗与
柴田胜家结盟的弟弟神户信孝,亲手攻灭了弟弟。次年秀吉与信雄决裂,信雄转而与德川家康结盟,
小牧长久手之战时又与秀吉和睦。成为天下人的秀吉将北伊势封给信雄,南伊势封给了
蒲生氏乡,并将津城的四万石给予信长之弟信包以达成伊势的势力均衡。蒲生氏乡1588年筑松坂城。但1590年小田原征伐后,蒲生氏乡被转封会津若松,信雄被流放。秀吉之甥
丰臣秀次入主北伊势五郡和尾张国,1594年信包转封近江,富田知信成为津城主。关原之战后德川家康将关一政,富田信高,一柳直盛,分部光嘉,古田重胜等人分封各地,
藤堂高虎领有了伊势两郡和伊贺国成为三十二万五千石大大名。江户时代德川谱代大名桑名松平,龟山板仓,神户本多等配置到伊势。1619年以后,白子,松坂等地归为
纪伊德川家的领地,成为德川政权的重要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