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及,拼音是qǐ jí,指盼望赶上;希望达到更高的水准。语出《
后汉书·陈蕃传》:“ 蕃大怒曰:‘圣人制礼,贤者俯就,不肖企及。’”
基本解释
[hope for] 盼望赶上;希望达到更高的水准。
圣人制礼,贤者俯就,不肖企及。——《后汉书·陈蕃传》
也有深层、须意会的意思:表示对一些不好的回忆或心情不愿再次去思考、诉说、接触。
引证解释
1. 踮起脚来才够着。谓勉力做到或勉力从事。
《北史·达奚武田弘等传论》:“以 赫连达 之先识而加之以仁恕, 蔡祐 之敢勇而终之以不伐,斯岂企及之所致乎,抑亦天性而已。”
2. 指希望或企求赶上。
晋 葛洪 《<抱朴子·内篇>序》:“夫以僬侥之步,而企及 夸父 之踪,近才所以踬闵也。”
3. 赶上,及得上。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五:“想其搊弹之妙,冠古绝今,人未易企及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若 曹元理 、 赵逵 算术,再传之后,渐失玄妙;非不传也,后人聪明无企及之故也。” 郭沫若 《批评-欣赏-检察》:“作者的谦逊,是我们可羡而却难于企及的。”
辨析
《
现代汉语词典》将“企及”作为一个单独的词条,释为“盼望达到,希望赶上”,这是采用分别解释两个词素再结合的办法。我们对这个解释的正确性有怀疑,下面说说怀疑的理由。
“企及”作为一个独立词语的地位成疑
在现代汉语中,“企及”作为一个独立词语的地位是成疑的,也就是说,它不能单独使用或与其他词语自由搭配,而必须前面带上“不可/不能够/难以”或“可以/能够/可能”之类表示可能性的能愿动词,形成“不可/难以企及”(较常见)或“可以/可能企及”(较前者少见,因为说某事是可以企及的不如径直说某事是可以达到的,但也合法)这样的习用短语。因此,不宜将“企及”作为一个单独的词条进行释义,而应该将“不可企及”或“可以企及”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释义,如果这样做了,也许我们能发现一个与《现代汉语词典》不同却可以成立的解释。
从“企”字本义出发探求“不可/可以企及”的释义
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告诉我们,“企”是个会意字,下面的“止”代表脚丫子,“企”的造字本义是“踮起后脚跟”,这也是它在古代汉语中最常用的意义。我们命名英文叫penguin的动物为“企鹅”,正是因为它们踮着脚一颠一颠走路的样子使我们印象深刻的缘故。用“企”字的这个意义,那么“企及”即是“踮起脚去够高处的东西”,“可以企及”就是“踮着脚去够可以够到”,“不可企及”就是“踮着脚也够不着”。上面说过,“不可企及”和“可以企及”已经成为习用短语,习用短语的常用义往往不是其本义而是其引申义,甚至许多时候引申义风头盖过本义,使本义退出大众的意识域。那么“不可企及”的引申义是什么呢?我们知道“踮起脚去够高处的东西”是一种努力,“够到”或“够不着”是努力的结果,因此“可以企及”的引申义即为“尽某人的努力可以达到”,“不可企及”的引申义即为“尽某人最大的努力也无法达到”,这也是两个短语的日常意义。试将一些有这两个短语的规范的现代汉语文本拿来检验,可以发现我们的释义是行得通的。
以语源学证据证明我们解释的正确
先回答一个马赫主义的问题:就算上面提出的释义也成立,毕竟是从一字本义到短语本义再到短语引申义,好像绕了一个大弯子;事实上《现代汉语词典》直截了当地释“企及”为“盼望达到,希望赶上”大多数时候也说得通,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舍简从繁呢?第一,《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不能说明为什么“企及”作为一个独立词语的地位是不可靠的,还可能误导读者不加能愿动词单独使用“企及”——这是不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第二,有语源学的证据迫使我们采信新的释义。
我国文献中,“企及”两字合用最早似见诸《
后汉书·陈王列传》:“(陈)蕃大怒曰:圣人制礼,贤者
俯就,不肖企及……”。陈蕃语本《礼记》:“三年之丧,可复父母之恩也。贤者俯而就之,不肖者企而及之”——倘若这里的“企”字释作“盼望,希望”,请问“而”字怎么讲,又怎么和前面的“俯而就之”对应起来?用“踮起脚去够高处的东西”来解释,“踮起脚”当“企”,“去”当“而”,“够”当“及”,“高处的东西”当“之”,就完全合拍了,而且和前面的“俯而就之”互相照应。当然这里“踮起脚去够高处的东西”表示象征的意义,是以高处的东西象征道德上的高标准。王力先生主编《古汉语常用字典》释“企”字,在先列出“踮起脚后跟”的本义外,还列出引申义“仰望,盼望”,似乎古代“企”也可作“盼望”讲,但应该看明白,《字典》就这个引申义所举的最早的例证是《北史·阳羡之传》和潘岳《射雉赋》,这两篇文章都远在《
礼记》编写结集的时代之后,故以“企及”的“企”作“盼望”讲,在语源学上是说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