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恢忠,男,1941.7.30-2003.12.19,福建省福清市东瀚镇东瀚村北坪自然村人,林业工程师。
撰写专著
——《物质·意识·场》
评论者普遍认为:《物质·意识·场》一书充满了难能可贵的探索精神。作者热爱林业,又痴迷哲学,三十年如一日,认真审视了多年流行的哲学教科书模式,突破了一些早已陈旧的传统框架,积极发挥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建构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哲学新体系。这一体系以物质系统观为轴心,从以往的平面考察转为立体考察,提出了物质系统性与矛盾多重性相结合的思想;并运用辩证法的中介观,提出了“场”、“零物质”、“零点运动”及“零点思维方法”等一系列中介范畴。这些观点和范畴富有新意,对于启迪人们深入进行哲学思考必将发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观点新颖,促人深思,是本书的最大特色。作者以较多的笔墨,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物质与意识、系统与层次、运动与场、空间与时间、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等范畴。像这样有特色地把这些范畴联系在一起,完整地描述物质世界的图景,并注入新的哲学内容,实不多见,其新意也在于此。在这部哲学中,作者不仅一般地对当代世界的发展作了概括,而且预见了现在还不能用现有科学手段验证的许多东西,而令人深思。任恢忠同志把“零”作为一系列中介范畴的共同“姓氏”,把宇宙间的一切矛盾范畴沟通起来,从而在理论上最后确定“中介观”而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在系统层次性问题上的分析有新的展开,从宇宙到人、到社会及思维的不同层面上,分析都体现着自己的特色,特别是中介层面、零层面的分析,很有自己的创见。这部著作最大的值得肯定之处,就在于敢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提出一系列新的创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贡献出了他的应尽的力量。
其次,独特的思考方法,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互为补充,是本书的第二大特色。全书力图对当代科学成就进行哲学的概括,对古今的见解作了对比。既反映了当代科学前沿的成果,也触及了一些潜科学问题。该书还力求把现代科学思想的渊源上溯到印度、古希腊,特别是中国古代先哲那里去,作者博览群书,为形成自己的创见奠定了良好基础。纵观全书,作者大量引证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材料,充分地说明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事实是,当今时代,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迈向更高更深的层次,没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补充和渗透,是不可能推动经济和社会向前持续发展的。
第三,资料翔实,旁征博引,是本书的又一特征。据粗略统计,作者在本书中除了自己列出的“主要参考文献”84种之外,还在“尾注”、“注释”中引用有关书籍、文章、资料,多达250种,尽管其中有某些重复,但足见作者读书之多,他认真筛选了大量的史实和资料,以充分地论证自己的思想观点。可以看出作者的治学态度是严谨的,认真负责的。30年的心血,捧出了30万字的哲学专著,无疑是对当代哲学、中国文化做出了自己的应有贡献。
有关报道
任恢忠:一个民间哲学家的心路历程
“‘登山则情溢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为探索真理,/我不停地跋涉,/不停地……/我要冲上去呵,/也许距真理只有一步之遥了!/虽然我一直在付出,/可我总觉得真理是富有的。……/人们哟,不要说:/我还一无所有,/面前这沉沉的手稿,/它就是我生命中最大的财富。” 这是任恢忠20多年前即兴写下的诗《我的富足》。 恰如他自己曾经表白过的那样,年轻的时候,任恢忠生命旋律中的每个音符都是诗。但“历史喜欢开玩笑,本来要进这个房间,结果却进了另一个房间”(列宁语)。 让任恢忠改变命运的是一个问号。正是这个问号,最终催生了从森林里走出来的一位哲学家。 1960年,全国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热潮。那时,任恢忠是福州高级中学二年级学生,他也卷入这股热潮之中。在学习《矛盾论》时,他突然生出一个问题: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又寓于什么呢? 这个盘根究底的疑问,一直盘旋在他的脑海之中。 有一天,任恢忠脑海中闪现一个火花:矛盾具有多重性。这让才20多岁的任恢忠一阵激动。于是,他一头扎进马恩列斯著作的书海中,拼命寻找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在啃下了《资本论》、《反杜林论》、《哲学笔记》、《小逻辑》等经典著作后,他得出一个结论:领袖和先哲们还没这方面的论述。任恢忠从此下定决心:次年报考北京大学哲学系,立志研究矛盾多重性就在这一年,任恢忠写下了《矛盾具有多重性》的初稿。
森林中走出一位哲学家
因种种原因,任恢忠没能圆他的大学梦,他进了福清林业部门工作。但他对哲学的痴迷却一发不可收拾。从这时起,任恢忠养成半夜起来读书的习惯。为了省钱买书,他把一分钱掰成两分用,还把烟戒了。几十年时间,他拥有了1万多册的藏书。 从1972年起,任恢忠每个月都要坐来回至少3个小时的车,来到省图书馆看两三天书,饿了就啃两口馒头充饥,累了就趴在桌上打一个盹。这一习惯,坚持了20年,他在这里做了60多本读书笔记。每次从省图看书回来,家里小孩都来翻包,永远是书。
任恢忠真正进入哲学境界是在1977年他因“帮派关系”被下放林场劳动改造后。这是一个偏僻的山沟沟,离他僻远的福清东瀚镇所在地还有60公里。 初到林场,没人敢与他同吃同住。任恢忠倒是乐得静下心来读书。他独自住进了林场堆放化肥的一间旧屋子。他把家里的书一捆一捆运来,又一叠一叠地摆放在床头床后床下。白天,他与工人们一起劈草炼山,晚上一个人静静地看书、写稿、思考。那时的任恢忠,心灵深处的愿望,有如大海深处的潜流,虽湍急汹涌,却不显波澜。就是在这间小木屋中,就是在这绿色森林的宁静中,任恢忠梳理着他的思考……
1979年4月,任恢忠终于完成了18万字的《试论矛盾的多重性和无限性》,它和1960年的第一稿和1969年的第二稿不可同日而语。但等待任恢忠更多的是责难和挖苦。1980年2月,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福州搞个讲习会。任恢忠在讲习会上把自己的论文作了介绍。他刚一讲完,就遭到炮轰:“研究的方向根本搞错了!搞什么矛盾的多重性!”“这个题目太大了,跟你身份太不相称了!”“太狂了,应该由像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这样的伟人来进行这种理论概括和突破……” 讲习会后,有人挖苦地叫他“任克思”,有人干脆把他当疯子。福清就有个老师,特地跑到县林业局来看任恢忠是不是疯子。对于这些,任恢忠默默地忍受着。不过理解的人也还是有。福州大学一位教授看了任恢忠的稿子后,非常感慨地说:“你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一位中国的哲学家。” 任恢忠说,在他心灵遇到困压的时候,这些话就是信念的绿洲。 任恢忠把文稿打印了200册,向全国有关高等院校、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寄发。他收到了100多封回信,像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黄楠森教授都来信给予积极的评价。任恢忠还北上南京大学天文系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在与南大天文系朱灿生教授座谈时,任恢忠将天体运动的普遍形式归纳为“自旋与互为绕转”,得到了高度的评价与赞赏。从南京回来后,任恢忠再次沉下心来,并用了整整7年的业余时间,对第三稿进行翻改。1992年11月,一个新的哲学框架,终于诞生了。“我的快乐在另一个世界” 经过8次的碰壁后,任恢忠的哲学手稿终于被上海的学林出版社接受——《物质·意识·场》一书1995年正式面世。任恢忠为此付出了整整33年的时间! 任恢忠开始享受成功的喜悦。1995年11月,任恢忠突然收到一封落款为“北京国防科工委钱办”的信。钱学森先生看了任恢忠的书后给他写来了亲笔信,说“读后拓宽了视野,深受教益”,指出“这是探索新的哲学思维”,“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因此是有价值的,要重视”。 当时很多人认为任恢忠在吹牛,中国科学界的泰斗怎么会给任恢忠这个小人物回信?谁知道是真是假?1996年,任恢忠特地利用开会的机会绕道北京,拜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钱学敏——钱老的堂妹,让她鉴定那封信。钱学敏一看笑了,说:“当然是他的亲笔信,他还跟我谈过这本书呢。”
其实,支撑任恢忠30多年在哲学领域苦苦跋涉的永恒动力更在于追寻真理过程中一次又一次新的发现的快乐。他说:“其实还有许多好心的朋友都不大理解我为什么对哲学如此痴狂。我也知道创造精神财富的人,得不到物质财富。我很累,很苦,但我的快乐在另一个世界。” 任恢忠永远也忘不了1980年深秋的那个凌晨。整理了一个晚上材料的他,脑海中突然闪现过一个念头:零点运动。他被自己的发现激动着,睡意顿消。他意识到,在扩展运动和发展运动之间,有一个“零点运动”,就像是纵坐标和横坐标之间有一个原点“零”一样,在起着中介和引渡的作用。一切物质体系的生成与消逝、消逝与生成,都必须通过零点运动来进行引渡与转化。一种特殊而强烈的感觉向他袭来,任恢忠心里充盈着快乐。这是一种任何人和任何其他东西都不能给予的快乐。任恢忠兴奋不已,第二天一早,他就给他的朋友写信,说:“从今天起,我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了。” 生命走向“零点” 沉浸于“另一个世界的快乐”的任恢忠从来没有停下在哲学王国探索的脚步。 1998年,他去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圆了少时北大未名湖的哲学梦;1999年1月,他又完成了对《物质·意识·场》的修订;他还计划新出三本书《心态平衡论》、《一场未被理解的科学革命》、《面对死亡的哲学思考》,其中两本已经完成初稿,另一部提纲已完成。 但是,正当任恢忠的哲学研究进入快车道,一场厄运降临到他身上。去年11月,从日本考察回国后的他被查出患有晚期肺癌。为了治病,任恢忠自费留学日本的大女儿放弃学业回国,正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儿子不得不借债救父。 任恢忠的哲学观点与“零”密不可分。现在,他的生命也快走到了一个“零点”。恰如他的“零点运动”理论所揭示的那样,“一切物质体系的生成与消逝,消逝与生成,都必须通过零点运动来引渡与转化”,生命和哲学思想都面临“零状态”引力的任恢忠,能否得到一个“引渡与转化”的契机? 哲学家遭遇生命难题 任恢忠目前因患晚期肺癌病困广州复大肿瘤医院,耗尽家财。昨日,他向记者表达他的一个特殊意愿:愿意转让他花了33年著成的《物质·意识·场》一书的版权,用于治病,争取两三年时间赶出另外三部专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员董光壁曾大胆论断——中国有两个半哲学家,半个哲学家是身兼美学家的李泽厚,一个是提出“物质不是无限不可分的”的金吾仑教授,再一个就是认为“世界是由物质与意识并通过场而构成的”的任恢忠。 任恢忠原是福清市东瀚镇林业站的工作人员。41年前他以4.5分之差与北京大学哲学系失之交臂,成终生憾事。然而任恢忠对哲学的痴迷并未因此而改变。相反,他花了33年的时间,在哲学的殿堂里探赜索源,孜孜以求,如痴如醉。家人说他:买参考书一万册,卖草稿纸八十斤,摘资料两橱柜,说梦话一箩筐。
有志者事竟成。1995年,经三易其稿,任恢忠出版了30多万字的哲学专著《物质·意识·场》,对世界的构成、运动的规律等重大问题进行开创性的探讨,提出了“矛盾具有多重性和无限性”、“零点运动”等全新的哲学命题和哲学范畴。当年11月,科学界泰斗钱学森亲笔致信任恢忠,说“读后扩宽了视野,深受教益”,称赞“这是探索新的哲学思维”,“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1996年9月,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举行了“《物质·意识·场》暨中国当代哲学学术讨论会”。来自中科院、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所的全国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会。据与会专家称,为一个小人物的哲学著作而举行一场高规格的学术讨论会,在共和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随后,学林出版社破例出版了评论集《哲学新意境的求索——评〈物质·意识·场〉》。
1998年后,任恢忠到北京大学作访问学者,圆了他青年时未名湖的哲学梦;他应邀到北京社科院工作,进行哲学研究;他已经对《物质·意识·场》一书进行第三次修订……正当他继续向哲学高地进发时,2003年11月,他却被查出患有晚期肺癌。半年多来,家人为他花费了50多万元,已是耗尽家财。任恢忠不忍心连累子女,多次想放弃治疗,但又舍不下手头三部未完的书稿,这才下了拿“版权换生命”的决心。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