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故居,位于湖南省
汨罗市弼时镇唐家桥新屋里,前临白沙河,后靠月形山,始建于清代乾隆时期,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故居为任弼时祖上所传,任氏家族居住。因是“任家老屋里”分支新建的缘故,至今当地仍习惯称之为“任家新屋里”。
历史沿革
任弼时故居始建于清代乾隆时期,由白沙河西岸让水井(后称冷水井)毛塘“任家老屋里”分支迁建。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30日,任弼时诞生在这里。
1978年,任弼时同志故居纪念馆成立,以任弼时故居为依托设五个陈列室,并正式对外开放。
1988年,为纪念任弼时同志诞辰85周年,“新屋”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更名为“任弼时同志故居纪念馆”。在故居门前修建了3100平方米的铜像纪念广场。铜像高4.1米,像座高3米。
1989年,将故居西边的房子改建成四间简陋的陈列室。
1989年4月27日,时任国家副主席
王震、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余秋里、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廖汉生、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
熊清泉、时任湖南省省长
陈邦柱、任弼时夫人陈琮英等参加了铜像揭幕仪式。
1991年3月14日,江泽民同志专程参观任弼时故居后欣然题词:“发扬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辞重负奋力前行的骆驼精神”。
2003年,复原陈列了东边三间农居房和一间学堂“时中馆”。
2014年,将任弼时叔父的房子恢复原状。
建筑布局
任弼时故居坐东南朝西北,前临白沙河,后靠月形山,占地3600平方米,由故居本体建筑、前坪、水塘、护院土筑围墙构成。故居本体建筑面积为1600平方米,房屋分上、中、下三进,9个天井外加1个罩亭,有大小37间房屋。
任弼时故居的前面是前坪和池塘,四周是用泥土夯实的围墙。围墙有一人多高。在围墙的西北角有一个槽门,是进出院墙的主要通道。
文物遗存
横匾
任弼时故居大门上方“任弼时故居”横匾,为邓小平手书。
槽门
任弼时故居的槽门有丈余高,设有门廊和马头墙垛,上方为椽檀青瓦盖顶,门为对开实木制成,可由门杠关门落锁,平日里槽门白天打开,晚上关闭。槽门门顶有一米见方的、用墨汁书写的“乾”字,笔法端庄雄浑,因此这处槽门又被称为“乾”字门。
正门顶“福”字
与“乾”字相呼应的是任弼时故居正大门顶上的“福”字。“福”字与“乾”大小相当,也有棱形双线图案框边,四角各有一蝴蝶向着“福”字,五个“福”字就是“五福”的意思;棱形四边内八只奔鹿和八个如意图腾,意喻“四面八方”吉祥如意,一年四季“福”“禄”“寿”“喜”。这一“福”字也由墨汁书写。与“乾”字正楷书法不同,“福”字行中带草,圆润饱满,尽显“福态”。
壁画
任弼时故居正面屋檐齐檐楣下方有一尺余宽的墙面,共有十二幅水墨丹青,按左右各六幅,对称分布。年代久远,画面虽经日晒雨淋,仍依稀可辨,后经修复,重现了当年光彩。这几幅画以石灰粉饰的墙面为底,以水墨为颜料,以国画手法展示山水人物,每一幅都表达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民间故事。眉檐下左侧六幅分别是《五蝠拱圣》《晴岚远眺》《独钓寒江》《舂旅归途》《参悟天机》《秋壑鸣泉》;右侧六幅为《堂前教子》《崇文尚武》《仙山采药》《鹤鸣松清》《倒骑毛驴》《黄昏牧归》。
木匾楹联
任弼时故居高堂两侧的廊柱上挂有一副木匾楹联,上联为“攻心为上”,下联是“容膝易安”。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任弼时(1904年—1950年),湖南汨罗人,是党的早期优秀党员,党和人民军队卓越领导人之一。任弼时16岁参加革命。民国九年(1920年)8月,参加毛泽东等发起的俄罗斯研究会,民国十年(1921年),赴俄罗斯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民国十一年(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八七”会议上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负责人。民国三十年(1941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成为中共中央五大书记之一。1950年,因病去世,年仅46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去世的共和国元勋。
保护措施
1956年,任弼时故居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任弼时故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1995年1月,任弼时故居被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5年11月,任弼时故居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16年12月,任弼时故居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任弼时故居位于湖南省汩罗市弼时镇唐家桥新屋里。
交通信息
公共交通:在汨罗市搭乘汨罗城乡4路,到弼时纪念馆站下车,步行1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