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佩芬
安徽省烈士
任佩芬,1926年出生,安徽省泾县茂林人,出身于一个乡村教师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在父母的影响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是福群小学学生救国会的骨干。后来,任佩芬参加了盐城县青年服务团工作,并很快加入党组织,成为服务团中年龄最小的一名共产党员。因工作出色多次受到分队长徐冰和同志们的夸奖。1941年7月,由于叛徒叛变投敌,任佩芬不幸被捕,英勇牺牲。
个人简介
人物特写
1940年秋,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泾县茂林举行群众集会,反对国民党当局大敌当前打内战。任佩芬看到其父亲任重(解放后曾任江苏省交通厅长等职)不顾国民党反共分子的警告,勇敢地在会上讲话,反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深受感染。1940年冬,皖南事变前,任佩芬随父母参加了新四军,1940年12月12日凌晨,随章家渡兵站出发,走了一整天,到达马头兵站宿营,走了90多里路。任佩芬此时才14岁,从未走过这么远的路,到目的地后,双脚都提不起来了,脚底磨出了一大片血泡,针扎般地疼痛。接着,又连续行军两天,每天都是近百里路,经杨柳铺、孙家埠(宣城南边)、毕家桥、郎溪梅堵、江苏溧阳县南渡、竹篑桥等地,到达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部驻地水西村。随后,任佩芬随父母化装由地下交通护送,乘船过长荡湖等地,到达宜兴和桥,经鸣皇到达常州城。在城北铁路边上,他们乘上一条小木船,傍晚到达江阴县一个村庄,这里是抗日游击根据地。1941年元旦,他们又乘大木船渡过长江,经靖江季家市到达黄桥镇,后经海安、东台来到盐城,行程近2000里。对年幼的任佩芬来说,是多么不易啊!到盐城后,父亲任重参加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工作,小小年纪的任佩芬,也参加了盐城县青年服务团工作,并很快加入党组织,成为服务团中年龄最小的一名共产党员。她工作积极,任劳任怨,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各项工作都干得非常出色。
事件
1941年7月初,中共盐阜区委和盐城县委在芦沟寺举办了中学生夏令营,青年服务团全体人员参加了“盐城夏令营服务团”工作,徐冰在该团任党支部组织委员,任佩芬为团员。在夏令营工作期间,她们积极向青年学生宣传抗日救亡道理,并以自己的经历勉励青年学生发扬民族气节,誓死不当亡国奴。7月20日,日伪对苏北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夏令营被迫解散,服务团员分别向芦沟寺东西方向转移,继续坚持斗争。徐冰、任佩芬等20多人由胡叔度带领转移到盐城县第十三区,到新收编的盐城县总队第四大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他们深入到部队中间,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发现和培养抗日积极分子,努力改造这支队伍。
盐城县总队第四大队成员十分复杂,除一部分基本群众外,多数是一些散兵游勇,杂以土匪、地痞,他们慑于新四军、八路军的威力才接受了收编。加入抗日阵营后,不少人仍是劣性不改。在日伪大“扫荡”期间,一些土匪、地痞趁机与驻便仓、伍佑的伪军相勾结,密谋叛变投敌。8月12日深夜,任佩芬所在的十三中队驻三总、马广一带。隐藏在十三中队的多名土匪、地痞策动叛变。他们集合队伍宣布投敌,扬言“谁不服从就立即处死谁!”并当即抓捕了任佩芬等5名青年服务团团员,连夜将队伍拉到敌占伍佑镇,将徐冰、任佩芬等交给伪三十三师军法处审讯。任佩芬落入敌手之后,被敌人打得体无完肤,面目青肿。她们凛然不屈,骂不绝口,用年轻的血肉之躯抵挡着惨无人道的凌辱和折磨。敌人见硬的不行,又用金钱物质相利诱。任佩芬对此嗤之以鼻,怒加斥责。她们在被关押期间,向看守她们的伪军宣传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为什么要为虎作伥?”规劝伪军们反正,投奔新四军。任佩芬还怒斥前来劝降的伪三十三师团副:“你难道不是中国人吗?怎么如此无耻?”伪团副听了,面红耳赤,灰溜溜地走了。
任佩芬等被抓后,盐城县委通过各种关系设法营救,说他们是地方青年,均系夏令营学生。而伪军却坚持说:“是地方青年学生,可以考虑释放,但徐冰、任佩芬口音与本地人不同,而且态度恶劣,决不能释放!”敌人对任佩芬继续拷打折磨近两个月,终一无所获,无可奈何之下,只好于一天深夜准备将任佩芬押往东台、泰州。就在这天夜里,任佩芬趁敌人不备,逃出伍佑镇,在路途不熟,后有追敌,前有大河阻隔情况下,她们奋勇投水,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24 10:54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