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一词应该来自人类的“礼仪”意识。传统礼仪是古老文明的标志,影响和制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基本概念
“仪式感”的产生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心理学家
冯特认为,人类心理活动总是由“感觉”和“感情”这两种部分构成,其中“感觉”对于人类来说尤为重要,但由于任何一种感觉都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之上,因此这两种成分也很难彻底区分。杜威认为:“’感觉’一词具有很宽泛的含义,如感受、感动、敏感、明智、感伤,以及感官。它几乎包括了从仅仅是身体与情感的冲击到感觉本身的一切——即呈现在直接经验前的事物的意义。”①费孝通认为:“’感情’可以从两方面去看,心理学可以从机体的生理变化来说明感情的本质和种类,社会学却从感情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去看它所发生的作用”①。由此可见,无论感觉还是感情,都属于心理层面的感受,而仪式感之所以称为“感”,指的是人对仪式或类仪式产生的印象在大脑中产生了投射,然后在心理层面形成了一种感官知觉。当这种感官知觉与仪式发生联系,也就是说这些感受发生在仪式过程之中时,它就类似于人类的宗教信仰情感。吕思勉在《中国文化史》中提出,宗教给予人以当下的满足感,而仪式感也能使人达成自我实现和满足的意图°更具体来看,仪式中的神圣、庄严氛围,会使仪式参与者自然地形成不可亵渎的严肃感受;仪式环节的繁复与仪式器具的繁多,也会使仪式参与者产生一种秩序感与表演性质;仪式目的的彰显,更使参与者产生凝聚、奉献、高尚等感受。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会因为某些重大的事件而表现出一种严肃态度,然而这种严肃极少存在不容亵渎的意味,就像一场大会的严肃气氛也存在被打破和挑战的可能,所以这种严肃仅仅是一种态度的表象。但是,在真正的仪式过建-中,参与者因为存在或崇高、或畏惧的心态,严肃态度在他们内心之中逐渐升华为神圣感受。从仪式的表演中提炼出的秩序感同样如此,表演在歌厅、舞厅等地方随处可见,可是它相较于仪式来说,缺少了秩序和奉献内涵,以及由之而产生的象征意义,更不用说那些只有通过仪式才能生发出的特殊感受。通过仪式生发出的“感”是多元的,但无论是哪一种仪式感,它们始终存在一种共通性,即一种“神圣”的感受。
示例
生活
生活需要仪式感。刻苦学习后的赋闲时光,点上一支蜡烛,播放一首歌曲,享用一份或许不必太丰盛的晚餐,这样的仪式感不仅舒缓了一天的疲劳,还让生活更加有滋有味。仪式感就像为清淡的白米粥撒上白糖,像为生活的线稿涂抹上丰富的色彩。
买彩票是生活中的“小确幸” 也有一种仪式感
小李是一个00后,目前大学在读。他告诉记者,自己之前对彩票并不了解。“一次逛街的时候,我在一家彩票店买了一次即开型的彩票,还中了个小奖,感觉还挺开心的。”小李表示,自己并不会沉迷其中,只是把这当做生活中的一个“小确幸”。他还说,如果和朋友们一起逛街,大家购买的积极性还会更高一些。“有时候,会有一种奇怪的胜负心,如果朋友中有人中了奖,就会让其他人更加想尝试下手气。”当然,即使中奖,他们也都会及时分享,“如果中了几十元,我们会买杯奶茶,或者看一场电影,感觉为生活增添一点小惊喜。”
也有人把买彩票当成生活中的一种仪式感。“我喜欢旅游,去过全国不少地方,现在机场和火车站也有销售点,我也会尝试下,这和旅游景点盖章打卡的性质一样,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95后的张竞飞分享了他的故事,他认为这种生活中的仪式感也是一种“神秘而且略带浪漫主义”的体现。
节日
端午节
吃粽子、赛龙舟、编彩绳、插艾草、点雄黄、放风筝,这些都是各地过端午的“仪式感”。
过端午节,南北方的小伙伴还会吃一道传统糕点——绿豆糕。
五毒饼又叫作端午饽饽,是在带馅的酥饼皮儿上印上蝎子、蜘蛛、蜈蚣、蛇、蟾蜍等五种毒虫的图案而得名。
农历五月,江浙一带的人们会吃“五黄”。新鲜上市的黄瓜、鲜嫩肥美的黄鳝、时令打捞的黄鱼、流油的咸蛋黄、让人上头的黄酒,这五种食材合起来称为“五黄”。
广东的端午节,人们不仅会赛龙舟,还会设流水席,邀请观众尝龙船饭。
每逢端午节,吉林延边的朝鲜族人民都会制作打糕,并在其中加入艾蒿,作为这一节日的特色美食。
吃碗甜醅子,甘肃人才算过了端午。
在福建泉州,流传着端午吃煎堆“补天”的说法。
潮汕人爱吃粿,不同时节吃的粿也不同。用黄栀做成的栀粿,是端午时潮汕人祭祖、看龙舟赛的传统时令粿品。
在云南昆明,端午节可以没有粽子,但必须有破酥包。
端午佳节,除了舌尖上的仪式感,还有很多独特的民俗活动。从龙舟竞渡、挂艾草,到佩香囊、放风筝,我国地域广大,各地的端午仪式感虽各有不同,但都是独属于国人的浪漫,更是文化传承和情感寄托。
春节
春节的仪式感在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中包含着传统价值、人文理念,让人既重温旧日时光的美好,又感受传统佳节的新风。
家庭
家庭仪式感传达的是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对家人的爱与尊重。在家庭中,通过这种特定仪式,让我们认同对方、接纳对方,表达出“我爱你”的意愿,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获得归属感。
家庭教育需要仪式感。我们对孩子的爱应该是一场有质量的陪伴,而仪式感恰恰是重要的体现形式,也是给孩子最好的“富养”。父母潜心对待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为它们赋予一点点情调、制造点小浪漫,能让孩子在感受对方、感恩彼此中享受生活的情趣、家庭的温馨,拉近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维系他们的情感,让彼此的心贴得更近,让家更有家的模样。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家庭仪式感的建立就是家长对孩子一种非常好的身教。孩子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习得这些仪式,慢慢地内化为自身成长和自身生命中的一部分,自觉地延续下来,成为家族传统。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精致生活的素养和能力,也是引导孩子懂得生活、传承生活、享受生活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结婚
当代年轻人结婚更加注重仪式感,毕竟办婚礼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是一辈子只有过的一次,纪念意义很大,这就需要用一场一生都值得去回忆的完美婚礼来诠释爱情,铭记一生。
在追求“仪式感”的道路上,广大年轻人逐渐在消费上变得理性,并且越来越向往“轻量化”的婚礼。
未婚人群,尤其是年轻人,对待结婚仪式感的态度正在发生改变,亲朋好友一起在户外举行仪式,或者是小范围的party性质的结婚仪式在不断增多,这样的婚礼更符合年轻人追求浪漫、私密、彰显个性的需求,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以这种更加轻松自在的方式,来完成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
背景介绍
人生分时间和空间两大区块,空间套用在时间上
摩擦生热。于是,我们给自己规定了很多仪式感,让我们所谓的空间在不同时间折叠—伸展—折叠—伸展。比如——
过年。
原因
需要一些仪式感的东西来提醒我们,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但仪式感未必是一些具体的、物质层面的行为,也未必是某个特定的日子或时刻,更多的是一种人对生活的态度。每天的认真工作、学习或者健身,都是一种让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变得与众不同的途径。
所以在追求仪式感时,不要拘泥于某一种方式,也不用拘泥于某一天或者某一时刻,更重要的是通过追求仪式感,让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