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出自《论语宪问》的句子。
释义
有人问
孔子:“宽容伤害过自己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这样做该如何面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用正直回报伤害,用恩惠报答恩惠。”
原文翻译
直:(zhí)<形>坦诚面对。更准确来说,就是公平。
德:(dé),第一个德<动>感激;第二个德<名>恩德,恩惠。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
对于怨恨,要用正直的心,正直是不受外界影响,内心不存贪嗔痴,用真诚心。正直的原动力是真诚。对于别人的恩惠、恩德,需要抱有感激的心,用自己的恩德来回报他人。
直的意思是跟宽厚的
心量有着莫大的关联,同时还要有足够的智慧来让他们觉悟。直,不管从
古汉语还是从现代语中,都跟法律、惩戒是没有直接的关系。法律的惩戒是一种手段,需要有足够的真诚心,和足够的心量和足够的智慧来运用。也就是,直是与纯净纯善的内心是一个涵义,而表露出来的行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法律而其中之一。假如法律沦为
以怨报怨的工具,则
正义不存,黑白颠倒,人心沦丧。“以直报怨”最需要的是有足够的
道德修养为基础才能真正得以实施和产生巨大的作用。
直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公正合理不偏不倚,恩德要用恩德去回馈,怨要用公正合理的方式回击。不可一味姑息从而纵容罪恶扩散而良善丧失,也不可挟私加重报复。
作品赏析
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不赞成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一种报复的心态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否则这个社会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那样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和谐,当今的和谐,还有子孙后代的和谐。
法律和刑法的使用是法家所提倡,在这种提倡外在压制的形式下,往往忽视了每个人都有一个纯净纯善的本性,犹如乌云遮日,被障碍住的是人性。所以
儒释道三家皆提倡人性的恢复,善恶皆有因,然后根本都是善的。所以“以直抱怨”在于让迷惑犯错的人忏悔、醒悟,更体现了大慈大悲之心。“以德报德”,更需要用很感激的内心感恩给我们恩惠的人、事、物。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直译
有人说:“用善行回报恶行,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回报善行?用公正无私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详解
直,即公正无私。善与恶、德与怨,是人类有了
价值判断之后的概念。善与恶,性质相反,一正一负;通常谈及的善恶,
判断标准是明确的,即总体而论的、伦理的;具体说来,对
人类社会有益的为善,对人类社会有害的为恶。
“适当的”不是“等价的、
等值的”。等值的理解在历史上也有过,比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杀人偿命”。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不是一个善与恶重复上演“零和”的过程,而是一个“善长恶消”的过程;所以,“抑恶扬善”才是伦理的当然态度。以直报怨,不是纯经济账,不是纯数字
等式;比如在刑法中,“主动抢人100元”与“被迫退赔100元”不能互相抵消,而要在退赔100元之外,另加对“恶”的惩罚措施;再比如在民法中,“
违约行为致使守约方经济损失100元”,也应对违约方额外处罚以维护
契约精神:100元+
银行逾期贷款利息。
引申
国家是人的集体,属于社会,应该类比适用
人际交往关系规则: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中国奉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属于
社会行为规范,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些国家奉行的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
丛林法则属于自然界的野蛮角力规则,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建议中国对于蓄意损害中国合理利益的行为追加适量的惩罚。
李克强指出,“中国人历来讲求‘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类似名言
《
老子》七十九章:“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也是这个道理。有人把报怨以德移入此章,不仅不符合
上下文意,也有篡改古书之嫌。从
通行本、帛书以及上下文意来看,六十三章并无错简。
2、以怨报德:拿仇怨回报恩德。
——《国语.周语中》:“以怨报德,不仁。”
3、以德报德。
——《红日》第十六章:“他觉得在这个为难的时候,应当以德报德。”
4、以直报怨。
——《汉书.
傅介子传》:“上乃下诏:‘……
平乐监傅介子……以直报怨,不烦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