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报怨(拼音:yǐ dé bào yuàn)是一个
汉语成语,出自于先秦·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论语·宪问》、
老子《
道德经》。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又作“报怨以德”,出自
老子《
道德经》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以德报怨”。
成语典故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有人问孔子:“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听后并没有直接做出回答,而是反问:“如果用恩德来报答怨恨,又该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所以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故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也就是以率直、公正、坦然的态度和理性的精神对待仇怨,既不为感情所左右,也不存有私心与成见。
相对于孔子的“以直报怨”,
老子则主张“以德报怨”。《
老子》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老子认为,在如何协调社会人际关系特别是如何解除矛盾、化解怨愤上,仅仅做到“善者吾善之”、“信者吾信之”是不够的,只有做到“不善者吾亦善之”、“不信者吾亦信之”,才是真正的“德善”、“德信”,所以他主张“以德报怨”。
成语寓意
人世间有很多事情都不尽如人意,也有很多缺乏道德修养之人。要怀着一份坦荡的胸襟、豁达的气概去面对生活中的纷繁复杂。面对很多事情,以怨报怨、以牙还牙是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矛盾更加激化,使得局面更加难以控制,如此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人们不但要学会以德报德,也要学会以德报怨。以德报德是理所当然,以怨报怨则会怨怨相报,无始无终。而以德报怨则体现了君子的大度与雅量,是化解冤结,最终形成以德报德和谐人生的重要策略。
成语运用
“以德报怨”用恩惠回报仇恨,指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偏正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汉·
司马迁《
史记·游侠传》:“及(郭)解年长,更折年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
宋·崔鹦《杨嗣复论》:“君子不念旧恶,以德报怨;而小人忘恩背义,至以怨报德。”
逸闻趣事
战国时,
魏国和
楚国交界处住着两国的村民,都喜欢种瓜。这年春天,两国村民又都种下了瓜种。可是由于干旱,瓜苗长得很慢。魏国一些村民担心会影响收成,晚上就到地里挑水浇瓜。
连续浇了几天,他们的瓜苗长势明显好起来,比楚国村民的要高不少。楚国一些村民非常嫉妒,晚上偷偷到魏国村民的瓜地里去踩瓜秧。魏国村民非常气愤,纷纷表示要报复楚国村民,打算也去踩他们的瓜秧。这时,有个叫宋就的人说:“你们最好别去踩他们的瓜秧。”村民们说:“难道我们怕他们吗?为什么让他们欺负?”宋就说:“你们去报复他们,只能暂时消除自己心中的愤恨,并不能解决问题,这样下去,双方互相破坏,谁都不会有收获。”村民们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宋就说:“你们每天晚上去帮他们浇地,你们自己就会看到结果。”
魏国村民们只好按宋就的话去做。楚国村民发现魏国村民不但不记恨,反倒帮他们浇瓜,惭愧极了。这件事被楚国边境的县令知道了,便将此事上报楚王。楚王原来想出兵魏国,但听了此事,深受触动,于是主动与魏国和好,还送去了很多礼物。
同源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