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结客少年场行
南朝宋鲍照诗作
《代结客少年场行》是由南朝宋鲍照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全诗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前六句为第一层,写一个尚武任侠的少年,因持刀格斗被朝廷追捕而逃到他乡,表现了主人公年少时的血气之勇和热衷于骑射饮宴的侠义豪情;中间十二句为第二层,写这少年三十年后回到京城,对当时王侯将相的奢侈腐化极为不满。京城中王侯将相奢侈豪华的生活和互相攀附的作风,在这个层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诗人在宣泄了对京城中权贵炙手可热的不满后,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的命运,于是,内容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三层,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愁苦愤世的身世之感,是对门阀制度的有力控诉,因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首整齐的五言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全诗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法,“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成了鲍照诗歌中别具风神的一个篇章。
作品原文
代结客少年场行①
骢马②金络头③,锦带佩吴钩④。
失意⑤杯酒间,白刃起相雠⑥。
追兵⑦一旦至,负剑远行游。
去⑧乡三十载,复得还旧丘⑨。
升高⑩临⑪四关⑫,表里⑬望皇州⑭。
九衢⑮平若水,双阙⑯似云浮。
扶宫⑰罗⑱将相,夹道列王侯。
日中⑲市朝满⑳,车马若川流。
击钟㉑陈鼎㉒食,方驾㉓自相求㉔。
今我独何为,坎壈㉕怀百忧?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代结客少年场行:此诗收入《乐府诗集》卷六十六《杂曲歌辞》。代,拟、仿作。
②骢马:青白杂毛的马。
③络头:马羁,笼头。
④吴钩:吴地所产的一种宝刀,似剑而曲。
⑤失意:不遂心。
⑥相雠(chóu):互相结为仇敌。雠,同“仇”。
⑦追兵:追捕少年的官兵。
⑧去:离开。
⑨旧丘:老家。丘,古时田里的划分单位,“四井为邑,四邑为丘”。
⑩升高:登高。
⑪临:从高处往下看。
⑫四关:四个关口。据说洛阳有四关,东为成皋,南伊阙,北孟津,西函谷。
⑬表里:内外。
⑭皇州:京城。
⑮九衢:又作“九涂”。指京城内的交通要道。衢,道路。古时京城制度,纵横大道皆九条,所以称九衢。
⑯双阙:宫门外的两个楼观。古时在宫门外建二台,上面修成楼观,中留空阙作为过道,所以叫作阙。双阙在这里是指宫殿。
⑰扶宫:夹宫。扶,沿、循。
⑱罗:罗列。
⑲日中:中午。
⑳市朝满:市中聚满了人群,以喻京城中追求利禄的人很多。
㉑钟:古时的一种打击乐器。
㉒鼎:古时烹煮用的器物,一种金属制成的三足两耳的锅。
㉓方驾:并车而行。
㉔自相求:互相追求。
㉕坎壈(lǎn):同“坎廪”,穷困不遇的样子。
白话译文
青色大马金笼头,腰间锦带挂吴钩。
杯酒之间不如意,拔刀而起相格斗。
一旦追兵来逮捕,背剑远走天下游。
一去故里三十年,最后回到家门口。
登高远望四座关,京城里外眼底收。
交通大道平若水,宫阚高耸似云浮。
皇宫左右住将相,大道两旁住王侯。
日中为市人拥挤,车马奔驰似水流。
钟鸣鼎食权贵家,并驾齐驱忙奔走。
今我孤独独为何?坎坷一生怀百忧。
创作背景
《结客少年场行》是写游侠题材的乐府旧题,本自曹植结客篇》:“结客少年场,报怨洛北芒。”鲍照这首拟作同样是对任侠行为和心态的歌颂,寄寓了强烈的身世之感和不满现实的愤慨之情。从诗中时间跨度之大和内容的深沉来看,可推断为鲍照的晚期作品。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游侠精神是贯穿全诗的线索。“侠”的基本含义有二:一是“侠”的对象的不公正性,二是“侠”的本身的抗争性。舍其一就不成其为“侠”。此诗前半篇八句描绘了少年游侠者的英武形象,叙述了他杀人亡命的苦难经历;后半篇十二句写他暮年复返旧丘后对所见现实的鄙视与愤慨心情。游侠者的前后形象虽有动态与静态的明显区分,而其勃郁不平的游侠精神是一以贯之的。
发端二句是人物出场的大特写,艺术形象丰满精彩。它避开了面面俱到的泛写,撷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局部进行着重描绘。试想,骑着高大雄壮的青骢马,握着锋利锃亮的吴地制造的弯刀,并且不无炫耀地给骢马配置了黄澄澄的金笼头,给吴钩刀环系上了五彩绚丽的锦缎带,它的主人公当然是非任侠少年莫属。诗人仅用了十个字,就把一位潇洒英武而又酷爱虚荣的少年侠士形象如浮雕似地凸现了出来,形神兼备,出手不凡。同时,这个开端,也为生发和开拓下文作了重要铺垫。这位气度不凡的少年郎,本该前程锦绣,但他的一生却是穷愁潦倒、苦涩凄凉。读者若看到后文,自然会对造成少年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进行思考,由此也能使读者深化对诗的主旨的理解。因此,无论从切合题意、刻画形象、铺垫全篇、开拓主题诸方面来看,这个开头是很成功的。
形象出现之后,立即异峰突起,进入侠义行为的描写,衔接劲健。少年因饮酒间的“失意”,便使酒任气,拔刀与仇敌相向,闯下大祸。追兵蜂拥而来,他负剑骑马逃向远方,亡命流浪。“失意”四句,一句一意,互为因果,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读来既畅晓明白,又动荡跳跃,有一种速疾的节奏感,与所表现的紧张激烈的内容完全吻合。少年“失意”的原因,诗人在此作了回避,但若从后半篇去细加寻绎,答案还是不难得知的。
“去乡三十载,复得还旧丘。”三十年离乡背井、逃亡流浪的辛酸经历与好不容易生还的悲喜交集之情凝聚在这十字中,叙事高度概括精炼,感情极为沉郁低回。岁月蹉跎,年华老去,这两句承上启下,是连缀少年侠行与暮年情怀的纽带。
从“升高临四关”到“方驾自相求”十句,写“还旧丘”后的唯一活动:“望”。“四关”,原指洛阳,这里代指国都。“表里”,字面上解作内外,但如把它理解为表象与本质,于此诗也非常贴切。皇州的气象毕竟不凡,有“九衢”,有“双阙”。“平若水”“似云浮”两个比喻,写出了皇城大道宽阔平整、双阙高耸入云的壮丽景象。“九衢”两句是俯视的大全景,“扶宫”两句则是镜头推近后的中景,“望”的层次井然。“扶宫”句承前“双阙”句而言,“夹道”句由前“九衢”句派生。以上四句是静景,以下四句转为动景,动静相间,画面便不呆板单调。
“日中”四句写京城内阳光下的活剧。诗中这幅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市朝满”图像,具有浓烈的鄙视与讽刺意味。那些熙熙攘攘奔竞往来的并非等闲之辈,是那些吃饭前要撞钟、吃饭时要列鼎的权豪显贵。他们在大道上并驾齐驱,趾高气扬。“自相求”,活画出这伙人臭味相投、狼狈为奸的丑态。这一帮子人,相互勾结吹捧,无耻钻营,而对于圈外人却极力排斥打击,这正是六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的真实写照。“望”至此,思想感情达到高潮,接着迸出两句感慨作结,脉络清晰。以上八句,与《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中“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诸句在文字与立意上都有师承的痕迹,但在刺时的深刻与尖锐上,鲍照诗显然更进了一层。
“今我独何为,坎壈怀百忧?”用问句作结,比直陈愤懑更具震慑人心的力量。诗中前“望”后“感”,与后世李白行路难》所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如出一辙,真所谓“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令人扼腕。这两句近承前八句“望”,盛衰相形,冷热迥异;远绍发端二句,少年英姿与暮年萧瑟,对比强烈。结句以少驭繁,总束全篇,笔力千钧,如黄钟大吕,发人深省。
诗歌后半篇乍看之下,并无侠义之行,似与题意不符。其实不然。那位升高“临”下的“望”者,大有杜甫“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壮游》)的气概。他表面上形如槁木,凝目静望,不像少年时“白刃相仇”的尚气任侠,实际上他的心却并未止水无波。面对京城内如蝇逐臭、如蚁附膻的这批狗苟蝇营之徒,他怒火中烧,恨不得除去这班祸国殃民蟊贼而后快。其愤世嫉俗的侠义之心,与少年时期没有丝毫差异。所异者,只是由于年龄变化而导致抗争形式的不同而已。前面“失意”的底蕴,在后半篇中若隐若现逗出,构思深细绵密。
名家点评
元·方回:“九涂平若水,双阙似云浮”——此亦古诗蹉对句法。(《文选颜鲍谢诗评》)
明·陆时雍:搔首平生,抚怀悲咤,是讽伏枥诗,击壶尽裂。(《古诗镜》)
明·孙鑛:词锋俊仄,写任侠正自当行,故更觉俶诡不伦。又云:凡炼对语不难,单语难;奇语不难,常语难。此特以单语常语妙。(《文选集评》)
明末清初·王夫之:满篇讥诃,一痕不露。(《船山古诗评选》)
清·陈祚明:壮心坌涌,一气所流,鸿亮无累。(《采菽堂古诗选》)
清·方伯海:以极兴头起,以极冷寂收,少年为侠,究竟何益。(《文选集评》)
清·吴淇: 凡观古人之诗,却不在实实字面,却在几个虚字上,却又是无要紧虚字。如此诗之“去乡三十载”,人鲜不以为过文语耳,殊不知一篇关锁全在此句。(《六朝选诗定论·卷十一》)
清·何焯:结语作悔艾之词,于诗教合矣。(《义门读书记》)
清·方东树:此诗用意稍浮,无甚精深,而词气壮丽。起六句,追叙少时豪侠之失。“去乡”二句,结上起下,顿束。“升高’以下,为旴豫之悔,亦所以为讽也。(《昭昧詹言》)
作者简介
鲍照(约414年—466年),字明远,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北)人,南朝宋文学家、诗人。宋元嘉中,临川王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鲍照以辞章之美而被看重,遂引为“佐史国臣”。元嘉十六年鲍照因献诗而被宋文帝用为中书令、秣稜令。大明五年他出任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泰始二年刘子顼起兵反明帝失败,鲍照死于乱军中。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世称“元嘉体”。鲍照的作品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鲍照的主要成就在诗歌创作方面,尤其是乐府诗。鲍照被称为“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的诗人,其诗歌注重描写山水,讲究对仗和辞藻,《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作。现有《鲍参军集》传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43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