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春怨
唐代刘方平诗作
《代春怨》是刘方平写的一首代言体的诗。截写了思妇在一个早晨里的所闻所见所思。写出了她在暮春时节对久戍西疆的丈夫的离惜别绪。言辞虽无怨字,“怨意”却无形中流露了出来。
作品原文
代①春怨
朝日残莺②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③。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④。
注释译文
字词注释
①代:犹拟,说作者完全以一个闺妇身份来写这首诗。
②残莺:春暮时之莺。春暮则莺稀,故称残莺。
③萋萋:形容草生长得茂盛。暗用《楚辞·招隐士》春草、王孙意。意指征人未归。
④尽向西:唐时征战多在西陲。
白话译文
时至暮春,独守空闺,莺啼声稀稀落落,应和着我的阵阵低泣。
扯起珠帘,扑面映入满眼芳草。
一阵东风从小院里吹过;
千万条柳枝便如同千万缕离情,一条一缕都向西指;那迢迢的西陲啊,正是爱人守戍的地方。
创作背景
此诗是作者隐居时所作。由于隐士生活单调,取材范围狭窄,女性题材给了他探索另一个心灵世界,在故事化的虚构中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他写下这首诗来表达久处深阁的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作品鉴赏
文学鉴赏
这是一首代言体的诗,要“言”的是“春怨”。诗中无一“春”字,但从写景可见;至于“怨”字,则只能从字里行间细加品味,仔细琢磨了。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这两句别具匠心。“时有东风入”为“千条尽向西”之因,在东风的吹拂下,杨柳千条向西摇摆,既写出了眼前景又传递出心中情。因为唐时征戍多在西陲,征人所在,妾之所向,“杨柳千条尽向西”,正形象概括了那离魂倩女,玉立亭亭,忧思万缕,终日西望的情景。如此终篇,收到了情深意挚,含而不露,扣人心弦,余味不尽的艺术效果。
名家点评
清代王楷苏:“第三句得势,第四句一拍便着,譬之于射,三句如开弓,四句如放箭也”
清代王闿运:此篇超妙。
清代黄叔灿:“庭前”二句,想见离魂倩女,玉立亭亭,于此可悟诗家离脱入神之笔,画家白描烘染之法矣。《唐诗笺注》
作者简介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二十岁工词赋,与元德秀、李颀、皇甫冉友善。萧颖士亦与之有交往,称:“山东茂异,有河南刘方平。”(《送刘方平沈仲昌秀才同观所试杂文》)隐居颍水、汝水之滨,终生不仕。李勉延之斋中,欲荐之于朝,刘方平婉却辞去。辛文房称其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月夜》《春怨》《淮上秋夜》等诗较著名。善画山水泉石。辛文房称其画。墨妙无前。”(《唐才子传》卷三)《全唐诗》录其诗一卷,共二十六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30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