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东武吟》是南朝宋文学家、诗人
鲍照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此诗以一个老兵的自述,写出汉代一个有功军人老来还家的困苦境遇以及他的怨恨和希冀,从而反映出汉代兵役的繁重和征夫戍卒的不幸遭遇。此诗先着重描绘老兵长期转战南北、备尝艰辛的经历;后写老兵年老被遗弃的困苦境遇和内心的怨恨愤递;最后四句用晋文公和田子方的故事,表明自己的希望,含有讽谏之意。全诗通篇皆为主人公自述,从往昔叙起,以时间为序,显得平顺,如话家常,亲切感人。
鲍照一生潦倒,却心系国家命运。此诗为作者假托一个汉代有功老兵的口吻,讽谏当时的君主不要抛弃有功之人,应为影射当时名将
檀道济的悲惨遭遇。檀道济于元嘉八年(431年)参加元嘉北伐,救援滑台未果,被宋文帝视为养寇自重。元嘉十三年(436年),檀道济终为宋文帝所害。鲍照当是有感于此,故拟乐府古题而作。
诗写一个少小离家从军、穷老退伍回乡的老兵自述其一生的坎坷经历,控诉了统治者的刻薄寡思,但仍表现出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主人”二句开场引出主人公老兵。由他自称“贱子”可见他身份之低贱这将与他自叙其“孤绩”的英雄形象形成对比,是一伏笔。下面全部是老兵的自述,又可分三层。“仆本”以下十四句写其从军情形,极力描写其战绩,突出其英武形象。“少壮”以下八句写其回乡后情景,突出其“穷老”。“少壮”二句承上启下。“少壮”句总上,“穷老”句启下,“少壮”与“穷老”四句是其一生概括。“上鹰”与“槛中猿”两个比喻,生动形象,饱含辛酸与感慨,是对生命“穷老”的无可奈何的叹惜,令人同情,催人下泪。“弃席”四句用典故再点醒主题,反复说明对老之已至、不能报国的痛惋。
这首诗构思用自述,别出心裁,多用比喻、典故,委婉曲达,人物形象刻画丰富饱满,鲜明突出。全诗平叙始终,老兵一生了然,虽用了比喻和典故,总的说来,如话家常,亲切感人,在鲍照乐府中自树一帜。
杭州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员许菊芳:这首诗是南朝诗人鲍照边塞诗的又一佳作。诗作以一位老兵的叙事视角,讲述了他一生征战塞外的艰苦经历和回乡后有功不获赏的悲怨心情。此诗描写生动,语言劲峭,音调响亮,与唐代王维《
老将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代边塞诗词三百首》)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沈文凡:本篇以自述的口气,叙写了一个汉代有功军人早年征战疆场的不凡经历,及晚年回家后的困窘处境,并表达了他的怨恨和希望。诗的前半部分追叙往日军功。“将军”四句承前启后,始叙现在。其下就是他对困境的叙述及对现在处境的抱怨。少壮时离家而去,如今到了穷老之时才回到家中;尽管身体早已衰老,还得参加田间劳作。想起过去如上雄鹰一样英姿勃勃,而今却像关在栅栏中的猿猴一样无可奈何,这怎么不让他心生怨恨呢?由此他希望当今的皇上能够念其往昔之军功,加以怜恤。本诗对比强烈,情感深挚悲壮,形象地刻画了一位老军人暮年时的悲惨情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后世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
鲍照(414—466年),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出身贫寒。元嘉十六年(439年),为了谋求官职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到江州任刺史。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因刘义庆病逝而失职在家闲居,历任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大明五年(461年),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后晋安王刘子勋与宋明帝争夺皇位,刘子顼举兵响应,兵败,鲍照也为乱军所杀。擅长七言歌行,语言劲健,感情充沛,形象鲜明,发展了七言诗歌,对唐代李白、高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影响。今存《鲍参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