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
福鼎市西南部,与
霞浦、
柘荣两县交界,古为长溪、福宁十三都地,现隶属
磻溪镇,中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仙蒲村落相对集中,村中有开阔的平地,一条溪流称为仙蒲溪,从南向北缓缓穿村而过,把村庄分为两半,古民居大都临水而建。
简介
仙蒲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大约有900多年的历史,有各类古建筑达100多处,建筑面积达21000平方米,有小桥、丁歨、古道、石墙、木构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现有古民居建筑群数十座,始建于宋代,元、清两朝均有增建,延续清代岭南建筑风格,融合畲寨风情。其中,林氏宗祠据考最早创建于公元1201年,前埕尚存旗杆夹杆石两对、马槽一个(属元代文物)。2014年3月成为福鼎市首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仙蒲村两岸石桥、碇步把民居联结起来,成一个整体。岸边绿柳依依,四山篁竹翠林覆盖,使整个古村落显得宁静而幽远。仙蒲古民居规模大,格局开阔,蝉援比邻。基本以一个单元结构为主体,线性排开。
现存有清代以来的古民居数十座,保存完好的依次有外洋林氏民居、外头林氏民居、中头林氏民居、内头林氏民居、桥头林氏民居、洋中厝林氏民居、大厝里林氏民居、花门楼林氏民居以及林氏宗祠等。其建筑典型者为望族合院住宅,或三合院式,或四合院式,且南北两侧厢房对称严谨。结构式样基本采用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民居两侧均有阁楼式翘檐,面阔多在8至11间,进深7至12柱之间,气质大方。
民居庭前都设四角庭院,大门进入后是条石夹锭的通道,直到前面的大厅。通道砌石阶二至三级,以青石打造的石鼓分布通道两侧。庭院埕坪铺以青石子,光亮而整洁;有的是夯平泥地,平实而整饬。四周以条石为框架,落落大方。屋檐围成一方天宇,镶嵌其中的是远黛青山和悠悠白云。厅堂是古民居最为精彩之处,梁、窗架、雀替雕刻精美的图案,种类繁多,如瑞兽有鹿、麒麟、狮、蝙蝠等;花卉有菊、牡丹等;装饰物如瓷瓶、柱镜等,精雕细镂,栩栩如生,代表特定历史时期的木雕手工技艺。供案和牌匾见证了族人的人文脉络。林氏古民居保留有十几方清代以来的牌匾,弥足珍贵,有同治九年的“稀龄望重”;同治二十年的“西序耆英”;同治年间的“眉案双辉”;咸丰元年的“望重乡评”;咸丰十年的“选魁”;道光二十年的“古道是敦”;道光年间的“贡元”;光绪三十年的“岌铭颂德”;民国二十七年的“鸿光偕老”。
景观
古祠、古庙、古井构成古村落三大元素。林氏宗祠为清代建筑,祠堂前立有棋杆夹,铺以青石坪,场地开阔。祠内古戏台、天井及藻井手绘人物故事,无不显示古村落的古朴、凝重。大王公庙坐落于仙蒲溪尾南岸,面对着田畴和溪流,是林氏古老的祀庙。传说大王公生于明洪武甲寅年七月十九日,他六七岁时,一顿能吃斗米。人说饭量这么好,养育是个大问题。大王听说后,自卒于山头。后人过意不去,便立石室为祀,祈祷则无不应验。族人随后在洋尾矴步头建立草庙,又于咸丰六年,扩建墙宇,每逢腊月祭祀,从未间断。在大王公庙墙脚的过道下方,林氏族人凿井两方,用方石砌边,其泉水清冽。在春季田野盛开的紫云英衬托中,古井泉水斑斓如花。
仙蒲田园风光旖旎,原始森林荫蔽幽深,千年树龄的红豆杉、古枫林耸立云天。溪流潺潺,瀑布飞泄,造就深不可测的池潭,无人敢于览胜,人称龙潭。村中原有传统的造纸作为产业,原料来源于山中盛产的毛竹和本地独有的苦竹,它与林氏正月初五和三月三祭祖习俗共同形成古村落三大特色的民间民俗遗产,丰富了仙蒲的文化内涵。
荣誉
2012年,仙蒲村列入第四批福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