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国家公园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省级地质公园
仙居国家公园位于皤滩乡、淡竹乡白塔镇田市镇4个乡镇的平原丘陵山区,规划总面积为301.89平方千米,外围管护区44.81平方千米。包括仙居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仙居国家森林公园、括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仙居神仙居省级地质公园。仙居国家公园根据保护强度和主要功能不同,可分为严格保护区、重要保护区、限制利用区和利用区,编制生态保护、科研监测、生态旅游、宣传教育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总体规划。2016年2月4日起仙居国家公园范围被划为永久禁猎区。
仙居国家公园概况:
仙居国家公园区域具备优秀的自然环境条件,本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3.1%以上,负氧离子含量最高值可达8.8万个/立方厘米,空气质量一级标准;水质现状监测结果表明水质均达到I类水质要求;噪声监测结果,区域内环境噪声质量为优。
公园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有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山顶苔藓短曲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人工植被等。区域内共有维管束植物165科672属150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3种,珍稀植物5种。有脊椎动物32目78科29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33种。
科研价值突出。公园位于浙东山地丘陵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太平洋欧亚板块活动大陆边缘,广泛发育中生代火山构造和陆相火山岩系;国家公园内生物多样性保持良好,物种丰富,是华东地区重要的基因库。
仙居国家公园内景观资源丰富,涵盖了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天象与气候景观类、遗址遗迹类、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商品类、人文活动类等八大类。还有中国八大未破解的古文字之一的“蝌蚪文”。
仙居国家公园社区居民生态意识日益增强,公众积极踊跃参与各种生态建设项目,为仙居生态县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仙居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先后于2007年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11年建成“浙江省生态县”,并于2013年7月通过环保部的“国家生态县”现场考核验收,现正着力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县”创建等工作。同时,2015年获得“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和浙江省县域绿色化发展改革试点,均为建设和管理仙居国家公园试点奠定了牢固的工作基础。
仙居国家公园建设规划通过评审:
11月27日至29日,仙居县政府组织召开《浙江仙居国家公园建设规划》(2015-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评审会。评审委员会的专家们经现场考察、听取规划编制单位汇报、审阅规划文本和图集后,一致同意该规划通过评审。
国家公园是国际上通行的、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实现保护与开发双赢的自然生态保护与管理模式,是指为了保护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区域。仙居于2014年被国家环保部批准建立国家公园试点。
浙江省台州市和仙居县均高度重视仙居国家公园建设,仙居县专门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仙居国家公园试点县工作领导小组,并于2015年7月成立了仙居国家公园管理委员会。
规划的编制单位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分规划背景、建设规划目标、建设条件分析、总体布局等13个章节。按照规划,仙居国家公园区域集中在仙居县南部,共301平方公里,主要位于永安溪以南白塔镇、田市镇、淡竹乡、皤滩乡的河谷平原和丘陵地区。区域内,包括仙居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浙江仙居国家森林公园、神仙居省级地质公园、浙江括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参与本次规划评审的专家,来自环境保护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省委党校等单位,组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环境保护部研究员金鉴明。
专家组认为,规划明确了浙江仙居国家公园以保护典型亚热带阔叶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及中生代火山岩地貌景观为主要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为主要目标,兼顾为公众提供科学研究、环境教育、休闲旅游等公共服务,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功能,主要保护对象清楚明确,管理目标科学合理,符合国家公园建设理念。同时,规划对浙江仙居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进行规划设计,提出整合重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地质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建议由国家公园管理委员会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解决各类自然保护地区域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等问题有指导作用。
仙居国家公园大事记:
2014年3月7日,仙居获得开展国家公园试点的批复。
2015年7月31日,仙居国家公园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
2015年10月28日上午,仙居国家公园频道开播。
2015年11月29日,仙居国家公园建设规划通过评审。
参考资料
仙居跻身国家公园.浙江在线.2014\u5e7403\u670820\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1 19:41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