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乐府《
杂曲歌辞》篇名,原为民间歌谣,古辞不存,后经文人拟作,采入乐府。《乐府解题》云:“《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这首《军中行路难》为骆宾王所写的乐府诗之一(一说此诗为辛常伯所作)。据《旧唐书·高宗纪》所载:“(咸亨)三年春正月辛丑,发梁、益等一十八州兵,募五千三百人,遣右卫副率梁积寿往姚州击叛蛮。”骆宾王深入西南边塞参加了此次平叛,回到长安后写下此诗。诗中叙述了从蜀地至姚州(今云南)行军的经历,极力铺陈西南边地山高林暗,水汽多毒的险恶环境,反复描写行军的艰险,表达了重义轻生、不畏困苦,只求丹心报主的情志。
这首诗可以说是骆宾王西南军旅生活的回顾。全篇紧扣“行路难”三字着笔,反复咏叹环境的险恶、路途的艰辛,浓墨重彩的铺陈叙写,实是为了映衬自己丹心报主的坚贞情操。诗中五言与七言灵活转换,自然环境与情怀抱负交错写出,形式自由奔放,情感深沉丰富,洋洋洒洒,不愧大家手笔。明人周敬、周挺《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称赞骆宾王《
畴昔篇》、《
帝京篇》两首长诗说:“不独富丽华藻,极擅天下之才,而开合曲折,尽神工之致。莫言中晚,即盛唐罕有与敌。歌行长篇绝技,舍两作更何格律可法?”此评亦适于此诗。
全诗气势恢宏,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战场、军营、闺中交替出现,内容丰富,杂而不乱,开辟了
七言诗的新境界。
骆宾王(约640—684以后)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早年丧父,家境穷困。龙朔(唐高宗年号,公元661—663年)初,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后拜奉礼郎,曾从军西域,又入蜀从征云南。返京后,任武功主簿,转明堂主簿,迁侍御史。被诬入狱,遇赦后出为临海丞。为徐敬业草讨武檄文,讨武兵败,逃亡不知所终。他与
王勃、
杨炯、
卢照邻以文词齐名,世称“
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其为五律,精工整炼,不在沈、宋之下,尤擅七言长歌,排比铺陈,圆熟流转,或被誉为“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