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介(拼音:jiè)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一说像一个人身着铠甲的样子,本义是铠甲;一说甲骨文的“介”字是两画之间夹着中间一个,其本义是夹,引申处于两者之间。又引申为介意、放在心上。“介”用作名词时,指居于中间作传言的人。引申作动词用时,指居间进行介绍。又引申为突出、特立。再引申出大的意思,又表示有操守,品行卓越、独特。还引申作量词用,只限于用在数词“一”之后。
字形演变
“介”字在商朝甲骨文中写作图1、2。其甲骨文字形,中间看上去像是一个人。其身体周围有两个或四个点。发展至周代的金文阶段,“介”字的写法较甲骨文发生了一些变化,大约是为了书写方便,其身体周围的黑点一般是两个。小篆阶段中的“介”字,基本上还是金文中的写法,只是旁边的两笔不再是两个点,而成了一撇一捺,从面使整个字的结构看上去更为协调。进人汉代以后,历经隶变和楷化,“介”字逐渐笔画化,从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上面是“人”字,下面是一撇、一竖。
“介”字甲骨文所模拟的东西,学界一般认为是“人身上穿着铠甲”的形象:中间为“人”,周围的几个点模拟连在一起的铠甲片。“介”的本义是铠甲。由此,介士指穿着甲胄的兵士;介胄指铠甲与头盔;介人指武士、甲士。《韩非子·五蠹》:“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是说国家太平的时候收养儒生和游侠,危难来临的时候却要用披坚执锐的士兵。
也有人认为,介字旁边的数点或两斜画是指示符号,表示个体的人与周围存在实体的差别,义为界线。人既披甲,便可与外界的刀枪矛矢相隔绝,故“介”又可表示“间隔”。间隔的产生,是因为相隔的两者之间存在界限,所以“界限”也成为“介”的义项。“界限”之“界”,不过是这种意义的“介”的后起分化字。转换一个视角,“界限”即为“边侧”,所以“边侧”也成为“介”的一个义项,屈原《哀郢》“悲江介之遗风”所谓“江介”,就是江边。
因为“介”和“甲”古代同义,所以有甲壳的虫类及水族(如贝类、螃蟹、龟等)称为介虫,始见于《大戴礼记·易本命》。宋琬《安雅堂集》中有《介虫》篇:“海滨有介虫焉,状如蟛蛴八足二螯,惟右螯独巨,长二寸许。”这里描述的介虫就是海蟹。螃蟹在古代还有“横行介士”的戏称。
铠甲通常是比较坚硬的,“介”由坚硬的外壳引申指人性格上的坚强不屈,耿直、耿介。孟子曾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意思是柳下惠不因三公高位改变他那耿介的性格。汉张衡《思玄赋》中:“子不群而介立”表现了自己耿介不阿的性格。
人披铠甲,也就是人夹在铠甲之中,所以“介”可表示“居于中间”,今人还说“介于二者之间”。插进两者之间去干预其事,叫“介入”,如介入争端,介入纠纷。“居于中间”,即接近双方,所以“介”亦有“接近”义,《尚书·召诰》:“比介于我有周御事。”其中之“介”,即表“接近”。
既然介有“处于二者之间”的意思,所以又引申指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这就是“中介”“媒介”的意思。在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中,主人有侯相迎接宾客,宾客有替他传话的人就叫介。介不只一人。相接续叫绍,相结续而传话,所以叫“绍介”,又叫“介绍”。现在把使双方相识或发生关系叫介绍,引进新的人或事物、思想,也叫介绍。
至于“一介草民”中的“介”用的是“草芥”之意,所以“一介”有小、卑微的意思。如“一介不取”指一点儿小东西也不拿,形容廉洁、守法,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一介之善”指微小的善行。“纤介之祸”指很小的过失。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二】【八部】古拜切(jiè)
画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
说文解字注
“画也”注:画部曰:“画,畍也。”按,畍也当是本作“介也”,介与画互训。田部畍字盖后人增之耳。介、畍古今字。分介则必有间,故介又训间。《礼》“摈介。”《左传》“介人之宠”,皆其引伸之义也,一则云“介特”,两则云“间介”。
“从人从八”注:人各守其所分也。此依《韵会》所引。古拜切,十五部。
广韵
古拜切,去怪见 ‖ 介声祭2部(jiè)
介,大也。助也。佑也。甲也。阅也。耿介也。《说文》作□,画也。俗作〔⿱人力〕。又姓,介之推是。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字部】
《广韵》古拜切。《集韵》《韵会》《正韵》居拜切。并音戒。际也。《易·系辞》:忧悔吝者存乎介。传:介,谓辨别之端。《左传·襄九年》:介居二大国之闲。
又助也。《诗·豳风》: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又大也。《诗·小雅》: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又《尔雅·释诂》:介,善也。
又因也。《左传·僖七年》:求介于大国。又《文六年》:介人之宠,非勇也。《史记·鲁仲连传》: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孔丛子·难训》:子上曰:士无介不见。
又扬子《方言》:介,特也。物无耦曰特,兽无耦曰介。
又小也。扬子《法言》:升东岳而知众山之峛崺也,况介丘乎。
又闲厕也。古者主有𢷤,客有介。《礼·聘义》: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
又隔也。《左传·昭二十年》:晏子曰:逼介之关,暴征其私。注:介,隔也,迫近国都之关。
又贵介。《左传·襄二十六年》: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
又保介,农官之副。《诗·周颂》:嗟嗟保介。
又凡坚确不拔亦曰介。《易·豫卦》:介于石。《孟子》: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又介介,犹耿耿也。《后汉·马援传》:介介独恶是耳。
又侧畔也。《楚辞·九章》:悲江介之遗风。
又一夫曰一介。《左传·襄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
又兵甲也。《礼·曲礼》:介胄则有不可犯之色。
又水鳞甲亦曰鳞介。《礼·月令》:孟冬之月,其虫介。
又《前汉·五行志》:春秋成公十六年雨木冰。或曰今之长老名木冰为木介,介者甲兵象也。
又国名。《春秋·僖二十九年》:介葛卢来朝。注:介,东夷国。葛卢,名。
又姓。晋介之推。
又与芥同。《前汉·元后传》:遇共王甚厚,不以往事为纤介。
又叶居吏切。音记。马融《长笛赋》:激朗清厉,随光之介也。牢剌拂戾,诸贲之气也。《说文》作爪,从人,介于八之中。《正譌》:爪,分画也,限也。从人、从八,分辨之义。别作个。详丨部个字注。
考证:“《左传·昭二年》:晏子曰,逼介之关,暴征其私。”谨照原文二年改二十年。“《左传·襄二十六年》:王子圉,寡君之贵介弟也。”谨照原文王子圉改王子围。“《左传·襄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辱在寡君。”谨照原文辱在寡君改告于寡君。“《前汉·五行志》:木冰为木介。又《天文志》:木少阳。人将有害,阴气胁木先寒,得雨而冰,曰树介。”谨按天文志无树介之文,今照《五行志》原文改为:前汉五行志春秋成公十六年雨木冰。或曰今之长老名木冰为木介,介者甲兵象也。“《左传·僖二十九年》介葛卢来朝。注:介,东夷国。葛卢,名。”谨按原文注在经下不当引传。《左传》二字谨改作《春秋》。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人”宽“〔⿰丿丨〕”窄 ,“人”罩住“〔⿰丿丨〕”。“人”,首笔撇起笔竖中线上端左侧,撇尖过横中线,捺笔的捺脚在横中线。“〔⿰丿丨〕”,两笔上端都从横中线上侧起笔,撇短竖长;末笔竖在竖中线右侧。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参考资料
.汉典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0 11:03
目录
概述
字形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