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华宫遗址
陕西省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华宫遗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金锁乡玉华村周围的玉华山麓。兴建于唐初,为唐代四大避暑行宫之一。玉华宫原名仁智宫,后改玉华寺。整个宫址包括玉华山的凤凰谷、珊瑚谷、兰芝谷三个山谷的广大地区,建有5座高大的宫门,9座巍峨的宫殿。遗址面积1平方千米,有3处建筑基址和夯土围墙。
历史沿革
玉华宫原名仁智宫,是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624年)敕建的避暑行宫。初期的仁智宫规模不大,且殿以茅草覆顶,比较简陋。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宗李世民下诏,以“翠微宫险隘,不能容纳百官”为由扩建智仁宫,并改名为玉华宫。唐太宗诏旨将作大匠、工部尚书阎立德负责设计建造。一年后基本完工。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二月,李世民初巡玉华宫,又令奉御王孝积于珊瑚谷显道门内添建紫微殿13间。至此,玉华宫已构成九殿五门巍峨壮观的建筑群。其九殿是:玉华殿、排云殿、庆云殿、紫微殿、晖和殿、嘉寿殿。肃成殿、明月殿、庆福殿。五门,今只知其四,即南风门、嘉礼门、金飙门、显道门。
高宗李治于永微二年(651年),颁诏废玉华宫,并将玉华宫苑内的百姓田它土地归还原主,更名玉华寺,赐玄奘法师在此译经。
唐显庆四年(659年)十月,玄奘奉旨来玉华寺,住肃成院(原肃成殿)译经4年余,翻译完成佛教大典《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佛经14部、682卷。《大般若经》译完后,玄奘已久累成疾,于唐麟德元年(664年)圆寂于玉华寺肃成院,终年65岁。此后,玉华寺便渐渐失去了往日的昌盛,日趋衰落。到唐玄宗年间“安史之乱”后,曾经宏伟壮丽的玉华寺毁于战火。
1977年冬,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铜川市文化馆对玉华宫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初步确定了宫殿建筑的分布范围,发现了部分宫殿建筑基址。
199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玉华宫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发现了一些夯土基址、排水管道、建筑墙基、宫殿门址等遗迹。其中宫殿门址位置与文献记载的玉华宫正门一南风门相近。
2000—2001年,铜川市文物考古所对肃成院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建筑遗迹和建筑构件遗物。证明唐末以后,这里仍有小规模的、民间的佛事活动。
遗址特点
综述
玉华宫遗址区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500米。可分为中、东、西、北4个区域。
中区
北区
北区即名为兰芝谷的山谷,当地群众俗称“正宫”。山势星半环形,百米黛崖如削,长年细流串珠散落,故也称“水帘”。今人因其为玉华静旧址,也称寺沟。遗址石崖的悬崖峭壁间开凿有一排半环形石肩,窟内造佛龛8处,石穴一段。佛龛面宽1.8米,高1.7米,进深1.5米。龛内造像已风化损毁殆尽,仅存一长方形造像石座。两龛之间石墙上雕有莲花、菊叶,缠枝卷叶、执戟力士、骑士等浮雕,因系砂崖。风化较甚,但浮睢轮廓仍可辨。石窟正面峭壁上。有孔洞7处,孔径30—50厘米,星“人”字形、应为窟檐建筑遗迹。石窟前为一长方形平台,东西约50米,南北25米。地面唐代砖瓦、基石残片俯首可见。并曾出土有“玉华寺”款式琉璃瓦残片。2000年一2001年,铜川市文物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清代、明代、宋代和唐代建筑遗迹顺序叠压的文化层,其中唐代建筑遗迹规模最大;还出土了一批建筑构件和佛教造像残件。考古工作者初步判断该遗址就是原玉华宫肃成殿遗址,也就是唐高宗改玉华宫为寺时的肃成院,为玄奘法师译经圆寂之地。石窟内曾出土有龙朔二年(662年)款玄奘造石刻金刚佛像座(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缠枝莲花纹石佛足印(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等文物。
西区
西区即名为珊瑚谷的谷地,今当地群众俗称“西宫”。珊瑚谷之峭璧上开凿一排石窟,最大者3孔。石窟内造像已风化损毁无存。两端石璧上遗有当年开凿建造栈道的孔洞很多。崖顶有高数十丈之泻瀑,水势很大,闻声震耳,名“飞泉瀑布”。每到隆冬,飞流凝脂,冰峰玉柱;松涛簌簌,谷风瑟瑟;堪为玉华宫一大奇观。瀑布跌落处崖下有一古泉,名“酾酥”,泉水甘冽,与瀑布合流玉华河。遗址内出土有砖、瓦、石等建筑材料堆积层。出土有大量长方形或方形砖、莲花纹及兽面纹瓦当、石柱础、屋顶形石刻构件、琉璃饰件、碑刻、铁质刀、矛斧及唐“开元通宝”、宋“元丰通宝”等文物。
东区
东区即名为凤凰谷的谷地今当地群众俗称“东宫”。据文献记载,当为下华宫“宫曹寺署”所在地,“太子居”晖和殿也在该区域。地形类似兰芝谷和珊瑚谷,只是此山谷更为幽深。林木逾加葱郁。半环形绝壁山腰开凿有一排石窟,石窟为坐北面南的半环形、高大宽阔,上崖前倾,垂直高度约35米。崖高15米处有两个大型石洞相连,洞中有佛龛25处,石刻造像同样风化损毁殆尽。崖两端各有脚登石窝可达窟内。崖顶亦垂流瀑,长年滴泻有声,喻为“飞雨”。
文物遗存
玉华宫遗址出土有大量方形、长方形砖,简瓦。板瓦、莲花纹、兽面纹瓦当、灰陶水管等建筑材料,还有刀矛、斧、匕及“开元通宝”“元丰通宝”钱币等文物。
麈金铜观世音坐像,通高12.9厘米,通体鎏金。坐姿,坐于镂孔莲枝座上。右腿盘曲,左腿下垂。赤足。头戴高宝冠,面方圆。宝缯披至肩部。颈系联珠纹缨络,腕戴铆环。细腰,上身裸露、下着长裙。右臂曲肘上举,掌心向上。托法器。左掌向下按膝。镂孔莲枝座下、头背处有榫。背屏已遗失。造像面态丰腴,体态优美,衣纹流畅,有“曹衣出水”之风,颇具盛唐风格。该造像出土时间和出土地点不详,现收藏于铜川市博物馆。
鎏金铜观世音立像,通高13.6厘米,通体鎏金。立姿,赤足站立于仰莲宝座和六角形基座上,基座下连接梯形四足床,足床正面雕出壶门形。造像背后有心形镂孔背光,背光饰有火焰纹,其顶部有小佛1尊。造像领系联珠纹缨络,腕戴钏环,袈裟绕臂垂于膝下。右手下垂,左臂曲肘上举,手持佛尘。身体微倾向右侧。该造像与上述坐像风格相同,应为同时代文物。造像出上时间和出土地点不详,现收藏于铜川市博物馆。
玄类造石刻金刚佛像座,出土于芝谷石窟。高43.5厘米,宽51厘米。上圆下方,正中有四槽,应是安装佛像所用。金刚佛像座上部雕刻仰覆莲花瓣,覆莲下正面题刻有“大唐龙朔二年(662年)三藏法师玄类敬造释迦佛像供养”题记,字体刚劲,秀丽端庄。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缠枝莲花纹石刻佛足印,出土于兰谷石窟。印石高66厘米,宽72厘米。左足印保存完好,右足五趾及掌心已残。佛足印长50厘米,宽20厘米。五趾微张,拇指雕刻莲花纹,其余四指刻“卍”字纹,每趾第趾骨部位雕刻眼状纹。掌心雕刻法轮纹,其周围还雕刻有双鱼纹、宝瓶纹、螺纹、象牙纹及并蒂莲纹等佛教纹饰。现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建筑材料,出上的唐代建筑材料主要有墙砖、铺地砖、瓦及瓦当,柱础石等。其中砖可分为长方形、方形素面墙砖和莲花纹铺地方砖三种。瓦有板瓦、简瓦之分,外面磨光,内面饰布纹。瓦当有兽面纹、莲花纹两种。柱础石亦有大、小两种,形制均为方座覆盆式。主要收藏于玉华宫文管所和玉华宫玄奘纪念馆。
碑刻文物,据史料记载,玉华宫之碑刻知其名者有11通,其中宋代10通,金1通。现仅存3通。1977年,铜川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在兰芝谷石窟顶部山林中发现三通北宋石碑,即治平三年《题留玉华山诗》《游玉华山记》及元祐哭西《前坊州太守盛公玉华宫题记》。现存铜川市印台区文化馆。
历史文化
《旧唐书》载:“武德七年(624年)五月,造仁智宫于宜州之宜君县。”唐朝立国之初,内乱未靖;徐圆朗、刘黑闼等起义军互相攻伐,群雄割据;外乱未除;漠北突厥兵马人侵骚扰,甚至威胁京畿。唐高祖李渊非常重视京师长安的北部防御,亲率将士巡视前线过程中,下诏在玉华山修建仁智宫,既可作为北部防线的军事要塞,当地“地无大暑”的凉爽气候又可辟为避暑离宫。
唐代诗人杜甫咏《玉华宫》句:
“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崖下。”
保护措施
1990年4月,玉华宫遗址于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玉华宫遗址的保护范围,重点保护范围:东至玉华村东界,西至西宫石坝顶西1千米处,南至山坡顶,北至石窟翻水台外500米处。一般保护范围:东至马场子村边,西、北从重点保护范围各外延300米,南至焦坪煤矿边。建设控制地带:与一般保护范围相同。
2001年6月25日,玉华宫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玉华宫遗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金锁乡玉华村周围的玉华山麓。
交通信息
1、各地市汽车站乘发往铜川汽车站(北市区川口)车辆,抵达后乘1路或2路公交车至北关汽车站换乘玉华宫旅游专线车,即可抵达。
2、在铜川新区正大路(市政府西侧)乘坐旅游公交2路,即可到达。
延西高速(G65W)公路至“玉华宫”出口下高速,沿玉华宫景区导示行驶2千米即到。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08:0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