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堂大楼(葡萄牙语: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
大堂区议事亭前地16号,始建于18世纪中叶。
历史沿革
1498年,第一所仁慈堂在葡萄牙里斯本创立,致力于救助有需要的贫苦人士,随著葡萄牙人航海事业的拓展,仁慈堂也随之传到了东方,把仁慈堂从葡萄牙带到澳门。
1569年,仁慈堂由澳门首任主教贾尼路创立,负责慈善救济的工作。成立之后,仁慈堂开办了中国第一间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并设育婴堂、痲疯院、老人院、孤儿院等机构。
18世纪中叶,仁慈堂大楼修建。在18世纪的《
澳门纪略》的插图中可见,当时议事亭前地已建有“支粮庙”。
从十九世纪的绘画可见,仁慈堂大楼外貌像一座教堂,旁边建有钟楼。
1905年,仁慈堂大楼形成今天的面貌。
1916年,药房向仁慈堂租用仁慈堂大楼并一直营运至今,药房的创办人是伯多禄家族的成员殷理基。
2001年12月14日,仁慈堂博物馆正式揭幕,展出了大部分来自飞安达的仁慈堂珍藏。
2016年12月31日,第一公证署迁出仁慈堂大楼。
建筑布局
仁慈堂大楼为一砖石建筑,一楼是仁慈堂会址,设有该会历史的小型博物馆。而地面层,曾经很长时间由政府法务部门租用,作为“公证署”。建筑物正立面上层有外廊,下层有宽两米的行人走廊。立面墙身是建在十个方形的花岗石柱基上,柱基间则以砖券相连,同时,在柱基上均设有壁柱一对作装饰,这种券柱式建筑手法在立面上重覆使用,从而令大楼立面具有一种镂空的效果。建筑物宽22米,女儿墙高度为12.5米,左右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稍凸,其顶上的三角形山花高达16米。立面上下两层各开有七个拱券,其中以中间三个较大,拱券两侧之壁柱在形式及柱式上均有所不同,上层中央三组为爱奥尼式圆柱,两侧四枝则为爱奥尼式方柱,至于下层则为科林新柱式,两侧为圆柱,中间却是方柱,并以叠柱形式出现。
建筑特色
仁慈堂大楼采用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设计,由于后加的两层券廊,赋予它新古典外衣,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建筑整体除花岗石柱基外,均以白色粉刷,由于外墙古典柱及装饰线的凹凸排布,在阳光下产生的光影增加了外墙丰富的视觉效果,故即使立面装饰线丰富,依然给人一种安静高雅感觉,顶上的三角形山花打破了建筑物的水平感。
仁慈堂大楼拱廊的设计除了满足美学,亦具有实用的功能,在亚热带炎热湿润的气候,这样设计在楼房中形成一个有上盖的半户外空间,有利遮阳与通风。
馆藏文物
仁慈堂博物馆收藏了1662年的《澳门仁慈堂章程》手抄原件,它是仁慈堂最早、保存最久的历史文献。博物馆中还收藏了早期天主教传入中国时的宗教祭品,有18世纪象牙雕刻的圣母像及耶稣被钉十字架像、19世纪初的耶稣圣心像,还有印刻耶稣会徽号的陶瓷器皿,其中包含一件中国制造的景泰蓝。
历史文化
2015年7月15日,《澳门历史城区申遗成功十周年》在澳门发行,其中包含一枚背景图案为仁慈堂大楼。
2019年5月15日,《澳门仁慈堂四百五十周年》在澳门发行,其中小型张副票的主图案为仁慈堂大楼。
2016年,澳门金融管理局发行猴年农历年纪念硬币,其背面图案为仁慈堂大楼。
文物价值
仁慈堂大楼内的展品都是东西方历史文化交汇而产生的艺术结晶,它们不仅反映了仁慈堂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也反映出了天主教东来亚洲并在邻近地区传播而衍生的文化特色。
文物保护
1976年8月7日,澳门第34/76/M号法令将仁慈堂认定为澳门地区须保存的具历史性价值屋宇。
1984年6月30日,澳门第56/84/M号法令将仁慈堂大楼评定为纪念物。
2005年7月15日,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仁慈堂大楼包含在内。
2019年1月1日,澳门仁慈堂大楼入选《澳门不动产名录》,评定为纪念物,代码MM019。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仁慈堂大楼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大堂区
议事亭前地16号。
开放时间
仁慈堂大楼设有仁慈堂博物馆,开放时间为10:00—13:00、14:30—17:30(逢周一及澳门公众假期休馆)
交通信息
游客可乘坐澳门公共巴士2、3、3A、3X、4、5、6A、8A、10、10A、11、18、18A、19、21A、26A、33、101X、N1A、N1B、N3路到达仁慈堂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