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的揭示和唯物史观的创立》是1985年
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宋定国。
内容简介
《人的本质的揭示和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宋定国教授第一部公开出版的专著,实际上是他在读研时所撰写的硕士论文。
本书抓住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揭示与其创立唯物史观之间的必然联系这一课题,逐步深入地进行探讨,结合马克思的成长过程及其在各个时期的著作,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地分析、阐述了马克思最终对于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与其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并从方法论的高度进行了总结,顺理成章地得出科学结论。
本书比较突出的学术创见之一,就是在学界第一次提出了“人是社会关系之‘网’的‘网上纽结’”的观点,并就人的本质,结合马克思本人的研究历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全面、透彻的剖析和论述。本书立论之严谨,引征之翔实,逻辑之严密,见地之独到,行文之准确、酣畅、鲜明、生动,都是在学术著作中难得一见的。譬如,当经过对于马克思就人的本质的揭示的历程的缜密探寻之后,作者这样写道:“马克思正是在总和考察了人同时兼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洞察到只有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才代表人的本质的基础上,才作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的。”
“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有史以来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规定。这一规定对于人们研究、揭示人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来说,具有科学方法论的意义。……任何人,总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人,是该时代、该社会的产物,是该时代、该社会由一切社会关系所交织而成的社会关系之‘网’的‘网上纽结’。一切社会关系都从人产生、由人组成。物质关系,思想关系;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家庭关系;亲友关系,同志关系,师生关系;法权关系,道德关系,情爱关系;等等。哪种社会关系能离开人?!哪种社会关系不是始于人而止于人,施于人而受于人?!总之,一切社会关系都是由人‘适应自己的物质生产水平而生产’出来的,一切社会关系都从人产生,又到人收拢。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始点、交点、支点、终点。”(参见《人的本质的揭示和唯物史观的创立》,第229-237页)
由此,宋定国先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论证了,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又是目的,从而准确、全面而又简明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理论精髓。
正因如此,本书备受学界关注,并被誉为上世纪80年“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两本颇有代表性的关于人的问题的专著”之一(另一本是肖君和先生的《论人》)。
作品目录
序 言 赵光武
导 言
第一章 人的本质观和社会历史观
一、人的本质观和社会历史观的一致性
二、“逻辑的事物”决定于“事物的逻辑”
第二章 青年马克思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青年马克思特别关注“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问题
二、思想渊源和社会根源
第三章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及其社会历史观的演变
一、“学生时期”
二、“《莱茵报》时期”
三、“《德法年鉴》时期”
四、“巴黎—布鲁塞尔时期”
第四章 科学的人的本质观和唯物史观的形成
一、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
二、科学的人的本质观与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第五章 唯物史观和科学的人的本质观的制定、阐发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科学的人的本质观的深化
三、清算和批判
第六章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方法
一、从旧的出发点到新的出发点
二、“两个归结”和“一个过程”
三、两种根本对立的方法论原则
第七章 几点结论
一、正确认识唯物史观的创立与对人的本质揭示的关系
二、正确认识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不同时期著作中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三、正确认识马克思以及
历史唯物主义同人道主义的关系
四、正确认识“早期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哲学思想上的区别和联系
五、在实践中推进和发展“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后 记
作者简介
宋定国,号紫竹公,笔名宋文安、宋定、云松、旻阳子等;哲学家、易学家,文化学者;河北省安国市人,生于1942年12月,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本科)和
中国政法大学(硕研),长期从事哲学和中国学术文化的研究、教授和著述;其著作横跨诸多学科领域,专著主要有《人的本质的揭示和唯物史观的创立》《
新技术革命与社会趋向》《人生价值=!?!》《经营管理哲学》《周易人生哲理博览》《
周易人生醒世真言》《周易与人生》《周易与养生》《人神变奏曲》《
领导科学实用教学概要》《周易解迷》《
奇门遁甲探秘》《国学三部曲》(《国学纵横》《国学览胜》《国学探疑》)和《周易解谜》等;文学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悬壶梦》《鹊桥梦》和《乌托梦》,散文《娘啊,娘》《百感交集忆在北大上学的6年》,影视剧作《变形姻缘》,诗词集《诗记》等;主编的教材主要有《领导学简明教程》《新编政治学》《领地行为学概论》等;主持完成国家“七五”社科规划项目《当代中国青年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北京市“八五”社科规划项目《当代西方思潮对首都大学生的冲击及对策》;另发表论文《新技术革命与我国青少年教育》《论领导活动的基本规律》《周易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周易》《风水与科学和迷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