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战争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之一,主要为利用全体人民的力量打击侵略者,
保卫国家、民族。在
越南战争、
古巴革命以及
切·格瓦拉的南美游击战中得到体现和实践。人民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指导进行的最高原则是战争发生的“正义性”、参与战争的“群众性”以及战争实践的“整体性”。至于,在军事实践的内容,则是将这些理念落实为战争指导、军队建设、
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上。其实,所有的战争都具备某些正义性与群众性。人民战争不同于其它战争,如武装暴动、民众起义叛乱或恐怖主义活动之处,在于实践上的人民参与方式与斗争形式的不同而已。
基本介绍
战争是为一定的阶级、民族、政治集团利益服务的。人民战争属于历史的范畴,伴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人民战争有广泛而深厚的政治基础,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社会的发展方向,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人民战争是正义战争,能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加。
历史发展
毛泽东曾把中国殷商时期的周武王伐纣称为“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古罗马的斯巴达克起义,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意大利、普鲁士和西班牙等国人民反抗拿破仑一世侵略的战争,中国人民反抗英、法联军侵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都称为人民战争。
在历史上,某些国家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推行殖民主义或扩张主义政策,也标榜自己所进行的掠夺性战争为“全民战争”或“民众战争”,以掩盖其战争的真实性质。这类战争得不到广大人民真正的长期支持,不是真正的人民战争。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可以称为人民战争的数百次农民战争,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性和历史条件的限制,最后总是归于失败,或者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近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帝制,虽属人民战争性质,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在政治上妥协退让,革命果实最终被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封建军阀所窃取。
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之后,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充分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实行彻底的人民战争,为争取阶级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后来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进攻所进行的武装斗争,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卫国战争,都是彻底的人民战争。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的人民战争,是对中国历史上人民战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战争的理论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具体运用与实践。随着革命斗争主要矛盾和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各个革命战争时期又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战争在敌强己弱的情况下,红军主要采取反“围剿”作战形式,依托农村根据地,打破敌之“围剿”,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实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面抗战,在敌后建立和发展根据地,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等各种形式的游击战争,并与各种非武装斗争形式紧密结合,同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略上的相互配合。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战争出现了大规模运动战、攻坚战、渡江作战和大迂回、大包围等多种作战形式,以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正面战场的军事斗争与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政治斗争相配合。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在人力、物力上全力支援前线,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进行并发展了现代条件下的运动战和阵地战。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解放军在广大群众支援下,胜利地进行了历次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国人民实行“全民皆兵”,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保证了祖国的安全。
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解放军坚持并发展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对实行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进行了有益探索。
思想理论
以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军事实践中,全面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民战争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思想。基本内容是:
坚持
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可靠保证;充分动员人民,坚决依靠人民,是开展人民战争的基本条件;建立一支人民军队,作为实施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作为实行人民战争的战略基地;以武装斗争为主,并与其他斗争形式紧密配合,是实行人民战争的主要斗争形式;实行主力兵团(野战军)、地方兵团(地方军)与游击队、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是夺取人民战争胜利的组织保证;坚持人民战争的基本作战指导原则,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战争的实践证明,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其基本原理对中国的国防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当代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化武器装备运用于战场,现代战争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战场空间扩大,立体性强;局部战争的突然性增大,持续时间缩短,对战争准备提出了新的要求;技术对抗性增强,正规战的地位上升,人民群众直接参战的机会与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但人民战争的地位与作用并没有改变。主要趋势是:
①战争的本质不因信息技术兵器的广泛应用而改变。信息化战争仅改变传统的战争样式和作战方法,而不是对战争本质的概括。因为战争受一定国家、民族和社会政治集团的政治目的支配,无论战争中所使用的兵器具有何种技术性质,战争在本质上仍将是政治的继续。
②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形式与地位没有改变。信息技术兵器的使用,使作战方式发生了由体能性向技术性的转变,但本质上不是人民群众在战争中地位作用的降低。
③信息技术兵器的广泛应用使战争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但没有改变战争的制胜规律。战争不是新式兵器的单一较量,而是敌对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外交等多种领域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诸多的因素中,人力和人心的作用、士气和勇敢精神,仍对战争胜负起决定性作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主要就是依靠战争的正义性,依靠人心、士气、勇敢和信念,这是无论过去、乃至将来都要坚持的。科学技术、武器装备的高度信息化,更需要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来掌握。深入探讨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规律,赋予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以新的时代内容,使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是发展中国军事科学的重要任务。
参考资料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