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
维纳创作学术著作
《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是美国学者维纳创作的学术著作,首次出版于1950年。
内容简介
这本书从技术谈起,逐渐将视角扩大到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包括人类与动物不同的学习机制、语言的机制和历史、信息的组织方式、法律和传播过程的关系、传播和社会政治的关系、知识分子的角色问题、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语言中的曲解问题等等话题。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维纳于1948年出版了《控制论》一书,如若说它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莫不如说是一场巨大的冲击。从控制论出发,在机电工程中形成了大量的自动机器、自控装置、自动生产线以及弈棋机、机器人和电脑等等;在哲学领域中人们在谈论着信息的本质,物质、能量、信息的关系问题,认识活动过程中反馈的作用,人的大脑活动的机制,能不能设计一个人工的大脑的问题,机器人是否能超过人,控制人的问题;在社会领域中,人们在探讨社会系统的自动控制的问题。似乎人应当是社会自动化管理机器上的一个被控制的零件。总之,控制论的出现几乎完全更新了人们的传统观念,而这里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人”这个概念。为了认真回答控制论所引发的这些问题,维纳在控制论发表两年以后出版了《人有人的用处》。
作品思想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是一本将熵和信息传递的概念贯穿始终的著作,并以此作为观察其他社会问题的线索。读这本书将有助于从更为深广的层面上理解传播过程的本质。
维纳认为控制人们环境的命令都是人们给予环境的信息。这些命令和任何形式的信息一样,要在传输的过程中解体。它们一般是以不太清晰的形式到达的。在控制和通讯中,人们一定要和组织性降低与含义受损的自然趋势作斗争,亦即要和所讲的增熵趋势作斗争。
维纳的论点是:生命个体的生理活动和某些较新型的通讯机器的操作,在它们通过反馈来控制熵的类似企图上,二者完全相当。它们都有感觉接收器作为它们循环操作中的一个环节:也就是说,二者都以低能级的特殊仪器来搜集外界的信息并以之用于操作中。
维纳区别了单向传播的“消息”和作为“与外界交换来的东西”,即信息。消息,只是从消息的发出者抵达消息的接受者的单向的过程;而信息,则是对一个消息刺激的反应的再提取。但是,这个过程显然不能无限地夸大,即不能以为获得消息的过程会忠实地反映外界的确切知识。事实上,维纳的反馈理论的意义就在于此。维纳认为,消息有天然的“磨损”倾向,有天然的“增熵”趋势,有增加混乱的必然。反馈的作用就在于同这个“自然的增熵趋势做斗争”。
信息的传输其实比实物的传输更为重要,主要是因为信息的传输是人的感觉和能力的延伸,可以从一个世界延伸到另外一个世界。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且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还伴随着人类所特有的人文的东西,人之所以有人的用处主要在于人有区别与其他物体和生物的道德、人格、灵魂、精神、记忆等精神活动,抛开这些来谈论信息纯属无稽之谈。
一个体系抵抗组织程度衰变的重要方法就是保持开放,这就是维纳的结论。不断地与外界交换信息(和能量),调节体系内部变量之间的综合,抗拒组织解体的自然趋势,是保持体系充满活力的重要途径。
传播学对控制论的运用是普遍的,现代传播学中的制度、规范、法规、政策与管理,受众与传播效果等几乎所有的宏观、中观和微观,无不渗透着控制论的观点,控制论对传播学的重大的贡献是把反馈的概念引入了传播过程的研究,这对于认识人类社会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和互动性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
作品评价
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学研究室教授Walter A.Rosenblith:自1950年以来,这本书深刻地影响了众多科学家、工程师、社会学家、政治家、社会政策制订者看待技术进步中社会变革的方式。
作者简介
N.维纳(1894—1964)是美国科学家,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数理逻辑学教授,控制论的创始人之一。1935至1936年期间,维纳曾来中国担任清华大学的客座教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维纳主要从事制造高射瞄准器和导弹方面的研究工作。维纳和他的同事们在从事高速计算器、雷达机件的研制过程中发现:这类机器和人类的头脑及神经系统存在着某种相似,并于1943年维纳发表论文《行为、目的和目的论》,奠定了现代控制论的基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8 21:51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