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月圆·客垂虹》是元代散曲家
张可久所作的一首小令。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凭吊古人之遗迹,寓情于景,感情由淡转浓,并引张翰、范蠡、陆龟蒙三人典故,用以自况。表现词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退隐的高洁情操,同时抒发其仕途上不如意的深深愁苦之情。
作品原文
〔黄钟〕人月圆·客垂虹①
三高祠②下天如镜,山色浸空濛。
莼③羹张翰④,渔舟范蠡⑤,茶灶龟蒙⑥。
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
黄花庭院⑦,青灯⑧夜雨,白发秋风。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①人月圆:词牌名,亦为曲牌名,始于
王诜。垂虹:桥名,在吴江(今属江苏省)东,一名长桥。桥上有垂虹亭。
②三高祠:吴江人于宋代所建,以纪念
范蠡、张翰、
陆龟蒙三位乡贤。祠在垂虹桥东。
③莼(chún):一种圆叶的水生植物。
④张翰:西晋文学家,字季鹰。因见秋风起而思念吴中的莼羹、鲈鱼,于是辞官回乡。
⑤范蠡(lí):春秋越国大夫,曾辅佐越王勾践兴越灭吴。相传他功成后即以一舟载上西施,同泛于太湖之中。
⑥龟蒙:陆龟蒙,字鲁望,晚唐文学家。隐居不仕,以茶酒自娱。
⑦黄花庭院:满植菊花的庭院。
⑧青灯:指光线青荧的油灯。
作品译文
三高祠下水面如镜,倒映出上方的天空。
那清空朦胧的山影,也同样浸在水中。
到了这里,令人怀想起祠中三贤的高风:
张翰因为思念家乡的莼羹,辞官回到吴中;
范蠡功成身退,驾一叶扁舟遨游太湖,自在从容;
陆龟蒙整日伴着煮茶的灶炉,甘做江湖上的隐翁。
联想自己,故人不知何处,前途不堪想象,更无人理解心中的苦衷。
庭院里菊花又开了几丛,我在昏暗的灯下守听着夜雨,任秋风把新添的白发吹动。
创作背景
此词是张可久客次吴江(今属江苏省)利往桥垂虹亭时所作。据宋人
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三所言,词人客于垂虹,与桥北隔水的三高祠相对,所以,油然而生对三位先贤的景慕,而作此篇。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散曲以两句景语领起,以下接连用了三组鼎足对,整饬凝练、气象苍古。词人擅长以词法入曲的风格,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咏叹了词人功名仕途不得志的郁郁情感。
上片词人描写垂虹桥一带景象并凭吊古人遗迹。开篇写湛蓝如镜的天空映衬着三高祠,山色朦胧,景物怡人,风光如画,令人向慕。接着引用张翰、范蠡、龟蒙三个典故,与首句“三高祠”相呼应。这三个人均是识时务、退隐于世的高人,词人显然是用这三位高人自况,表现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远离尘世的傲然高洁的情怀。他想到以前还有三位退隐的高人在这里以莼菜为食,泛舟湖上为乐,以小炉烹茶过着闲适平淡的生活,而如今人都已不在了,不免伤感,“莼羹”、“渔舟”、“茶灶”这三件具有特征性的、且与垂虹亭下吴淞江水有关联的事物,具体的概括出三位前修的高风。
下片则由对先贤的怀念引出对身世前途的感慨。“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连用三个设问句,将知交零落、前途渺茫、满腹心事无人可与诉说的愁怨尽皆倾吐而出。而这三设问又暗与上片末三句关合,季鹰归来古人当在,范蠡攻成遨游五湖,龟蒙心事皮子可同,前贤如是,己则否也。这环环相生的感触,形成了作者之“思古”与“伤今”间的紧密联系。“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结尾这三句,以客居的无聊与孤独作为约束。满园黄花堆积,秋风秋雨中,只有一盏青灯照我白发,这景象无比的凄凉,对照三位先贤的高踪,自不免悲从中来了。句句之间互相呼应,情景交融。
这首小曲在艺术上特点即对仗精工而不露痕迹。如“莼羹”、“渔舟”、“茶灶”中“莼”、“渔(借作“鱼”)”、“茶”都属饮食门,“黄花”、“青灯”、“白发”中“黄”、“青”、“白”都为颜色。鼎足对较诗词的偶对要多出一句对仗,散曲作者是不放过这种逞才机会的。
名家点评
清代学者张宗橚《
词林纪事》:“孰谓张小山不如晏小山(晏几道)耶?”
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70-约1348),字小山,一作名伯远,号小山,庆元路(路治今浙江省宁波市)人。以路吏转首领官,又为桐庐典史,仕途上不得志。曾漫游江南,晚年居杭州。专力写散曲,现存小令855首,为元人中最多者。其作多描绘自然风光,描写颓放生活,也有不少写闺情及应酬之作。风格典雅清丽。与乔吉唱和,并称为元散曲两大家,有《小山乐府》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