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巴贝斯虫病
病症名称
人巴贝斯虫病,是一种人的血液原虫病,是由巴贝斯虫感染人体引起的,主要有发冷,发热,精神不振,厌食,黄疸,溶血性贫血等症状,切除脾脏者易感染。
疾病简介
人巴贝斯虫病,是由巴贝斯虫引起的人的血液原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自1957年Skrabalo和Deanovic在南斯拉夫报告第一个人体病例以来,截止1984年,报道人的病例已超过100例。早期报道的欧洲病例大多数是由于其它原因切除了脾脏而引起的,其症状较为严重,常为致命性的。美国的患者除少数外都没有切脾,有几例是因输血而引起的,其症状较轻,常呈亚临诊过程。
我国已报道过多种家畜巴贝斯虫病 ,在疾病的生物学与防治方面也研究得相当深入,但人体感染情况尚不十分清楚。1984年,李金福等在云南省耿马县报道2例巴贝斯虫病患者。因此,对于人体巴贝斯虫病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病原学
巴贝斯虫有较强的宿主特异性,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种系不相近的宿主之间也可发生交叉感染。例如,用犬巴贝斯虫可以感染乳鼠,去脾的个体可以感染异种巴贝斯虫;多种动物的巴贝斯虫可以感染人。
国外学者通过染色血片检查、实验动物分离虫种和血清学方法检查,对已发现的22例人巴贝斯虫病例的病原学进行了分析,发现已知的人巴贝斯虫是来源于家畜和野生动物的4种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马巴贝斯虫、分歧巴贝斯虫和田鼠巴贝斯虫。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巴贝斯虫病主要是在家畜和野生动物之间流行,人偶尔可能感染。从宿主种类来看,巴贝斯虫病属于动物源性人畜互通病,传染源是动物,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家畜如牛、马与人的关系密切,它们的病容易传染给人。啮齿动物的数量大,分布广,活动场所与蜱的孽生环境一致,其身体上常寄生有很多蜱虫。在美国的流行病学资料也显示,大多数患者在外出旅游或野外作业时,因受蜱虫叮咬而感染田鼠巴贝斯虫病。因此,啮齿类动物作为人类疾病的传染源意义十分重大。
传播媒介
已知的2种硬蜱、2种牛蜱和1种扇头蜱可以传播牛巴贝斯虫;5种革蜱、8种璃眼蜱和4种扇头蜱可以传播马焦虫病;传播田鼠巴贝斯虫的是丹敏硬蜱。
易感性
从非流行运进入流行地区的动物容易感染巴贝斯虫病,故疾病常发生于新引进或迁徙放牧的家畜。受感染的机会与蜱虫叮咬密切相关。因此,到流行地区旅游或野外作业的人群有被感染的危险。人和动物的去脾者具有高度的易感性。当人体处于脾功能有缺陷或其代谢、内分泌失调等的情况下,也可增强对巴贝斯虫的易感性。
流行地区
人被查出患有巴贝斯虫病的病例比较集中于欧洲和美洲,在非洲和亚洲报道的很少。在美国的Nantucket岛虽然仅有5000人,但自1968年以来已有33例病人。在墨西哥的一些地区,在调查居住在家畜巴贝斯虫病流行地区的101人中,发现有38人在血清学上属于巴贝斯虫阳性反应,阳性率为37.6%。在尼日利亚,用血清学试验测定173人的血清,属巴贝斯虫阳性者有54%。
从报道的病例来看,年龄在27~86岁的成年人和老年人都有发病,但未见儿童发病者。由此可见,发病情况似乎与年龄与性别无关。
临床症状
早期报道的人体病例几乎多来自欧洲,患者是因其他原因切除了脾。这些患者的症状严重,主要表现为发冷,发热,精神不振,厌食,黄疸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尿关节疼痛;严重者引起休克、昏迷、直至死亡。脾脏未切除者感染巴贝斯虫后仅表现轻微症状,甚至不呈现临诊症状。
由于原虫毒素的作用,患者可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有报道,1例患者经抗虫治疗后,由于清除了原虫血症,使虫体抗原大量释放入血浆而出现DIC,导致死亡。有学者报道,由于小血检形成,DIC和免疫复合物导致血管渗透性增高,并发成人的呼吸困难综合征。
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心、肺、肝、脾、肾等内脏器官充血、水肿和出血,脏器内有血栓形成淋巴结肿大;脾和淋巴结的生发层中央的淋巴细胞带衰竭。肝小叶中央坏死,网状内皮增生,枯菲氏细胞含铁血黄素沉积。肾叶间毛细血管充血,肾小管退化,肾小球丛间质的巨噬细胞含铁血黄素沉积。如发生脑损伤,表现为大脑和小脑灰质肿胀,神经细胞退变、出血和间质水肿。
临床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补体结合试验(CF)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无替代诊断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马的感染可通过其血液或器官组织染色涂片检查虫体以确诊。
血清学试验:补体结合试验(CF)、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CF试验在一些国家中被作为进口马检疫的首选试验。
预防与治疗
预防
防蜱灭蜱是防治本病的主要环节。清除住宅附近的杂草和灌木,填平浮土和堵塞洞缝,铲除蜱的孽生环境。必要时可进行药物喷洒。旅游人员和野外作业者要采取个人防范措施,严防蜱的叮咬。脾脏切除者,更应避免巴贝斯虫的流行地区去野外旅游。
治疗
盐酸克林霉素(Clindamycin)和奎宁quinine)有良好的疗效,联合用药的疗效更佳。对于严重病例可采用换血治疗,可除去大量感染红细胞,以防止大量溶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03 11:43
目录
概述
疾病简介
病原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