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血液资源一直紧张,缺口很大;在发生战争或一些重大灾害时,血液的供应尤其难以得到保证。早在“二战”时,由于战场条件恶劣、缺乏充足的血源供应,而且也没有时间和条件来验对血型,因此,至少有50%以上的负伤人员由于没有得到及时输血抢救而死亡。现在,台风、海啸、地震等突发灾害也常常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其中无法及时输血抢救是原因之一。近年来由于战争,严重的自然灾害,恐怖事件等原因,对血液供应的要求量增大,仅靠血库供血难以满足需求。于是,多年来,人们一直探索能否研制出一种血液代用品,在紧急时刻不需验对血型即可直接使用,而且可以长期保存以备急需。
血液
血液是在循环系统中,心脏和血管腔内循环流动的一种组织。血液组织是结缔组织的一种。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内含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等各种营养成分以及无机盐、氧、激素、酶、抗体和细胞代谢产物等。血细胞有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哺乳类的血液具有凝血机制,血小板破裂时,会将血浆中原本可水溶的血纤维蛋白和血细胞等凝固成为血饼,剩余的透明液体就叫做血清。血浆约占血液的55%,血细胞和血小板组成血液的另外45%。血液的主要功能:运输物质、保持体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调节机能。血液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脊椎动物赖以生存的必要之物。它从人的肺中提取氧气并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细胞中;还会收集您不需要的二氧化碳,并将其送回肺中,从那通过呼气排出体外。血液通过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把营养素和激素类物质输送至全身。他还会流经去除或分解体内废物和毒素的肾和肝。血液中的免疫细胞有助于抵御疾病和感染,血液还可以形成凝块,放置小伤口或擦伤引起大出血。
人工血液的概念和必要性
长久以来,血液资源一直紧张,缺口很大;在发生战争或一些重大灾害时,血液的供应尤其难以得到保证。早在“二战”时,由于战场条件恶劣、缺乏充足的血源供应,而且也没有时间和条件来验对血型,因此,至少有50%以上的负伤人员由于没有得到及时输血抢救而死亡。现在,台风、海啸、地震等突发灾害也常常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其中无法及时输血抢救是原因之一。近年来由于战争,严重的自然灾害,恐怖事件等原因,对血液供应的要求量增大,仅靠血库供血难以满足需求。于是,多年来,人们一直探索能否研制出一种血液代用品,在紧急时刻不需验对血型即可直接使用,而且可以长期保存以备急需。
人工血液也称人工替代血液,是利用和血红蛋白相同的加工处理方法,维持血压不变,在扮演搬运各种物质较色的白蛋白中放入 血红素分子,制成白蛋白血红素,这就是人工血液。
人工血液的研究进程
1966年,美国科学家克拉克发现,在含碳氟化合物的容器里有只老鼠,当他取出老鼠并排除其呼吸道中的液体时,老鼠竟然苏醒了。出于好奇心,克拉克有意在这类液体里放入老鼠,几小时后取出,结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老鼠奇迹般的复活了。经过研究发现,这种液体溶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能力分别是水的20倍和3倍。克拉克从中得到启发:可以用这种液体来代替血液。
1979年,一种新型的氟碳化合物乳剂作为人造血液,首次在日本应用于人体单肾脏移植手术,并取得成功。时隔不久,美国也报道了人造血液给一位信仰宗教、拒绝输血的老人治疗血液病获得成功。这种奇妙的人造血液,是白色的;不分血型,不管哪种血型的人都能使用,所以我们说人造血液是名符其实的万能血液。
1980年8月6日,中国人造血液的研究在上海获得成功。这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的科学工作者经过5年的研究而试制成功的。人造血液是氟碳化合物在水中的超细乳状液。这种奇妙的白色血液注入人体后,同人体正常血中的红细胞一样,具有良好的载氧能力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能力,可以说,它是一种红细胞的代用品。氟碳化合物像螃蟹的螯那样,能够把氧抓住,在人体里再把氧气放出来,进行人体里的特种氧化还原反应。它的生物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不管哪种血型的人,都能使用人造血液。
库珀教授是欧洲血液代用品工程中的成员,这个组织成立于两年前,专门研究人造血液。这项工程的研究人员分别来自英国、丹麦、法国、荷兰、意大利、瑞典和匈牙利,他们集中精力研究血红蛋白替代品。美国比普勒公司已经研发出一种叫作“Hemopure”的新产品,并且在世界艾滋病感染率很高的南非投入使用,只是还没被获准在美洲和欧洲使用。“Hemopure”使用了从牛血中提取的血红蛋白,考虑到牛海绵状脑病感染因素,这种新产品更难被美国和欧洲接受。血红蛋白可从过期的捐献血液、牛的血液甚至植物和真菌中提取。然后对它进行改良,确保注入体内后它能保持稳定。因为血红蛋白不包括能让血液形成不同类型的分子,因此,相同的血红蛋白代替品可以应用到不同病人身上。而且它可以被放在室温下永久保存,运输也很方便。
当欧洲研究员还把目光聚焦在以血红蛋白为基础的产品上时,美国已经转向了另一人造血液来源———一种被称作六氟化硫的聚四氟乙烯类型的人工合成液体上。六氟化硫可消溶大量氧气,造价便宜,易于制作,并且储藏简单。但在操作过程中,病人需要通过特定面具吸入70%-100%的氧气,这就意味着在医 院以外的环境下使用这种物质的可能受到限制。
2011年,英国科学家利用干细胞制造的人造血液可能在两年内在人类身上试用。据悉,这种人造血不会感染,并可适用于所有血型的人员。研究人员表示,人造血投入使用将改善医院的血液紧缺状况,让病患获益。人们还可以利用人造血,在战地或车祸现场挽救更多生命。此外,心脏移植病人和癌症患者也能受益。此项研究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进行的。造血干细胞素来有血液中的“圣杯”一说,爱丁堡大学教授马克·托纳表示,希望能用造血干细胞制造出O型阴性血,这种血型可适用于98%的人群。人造血液在发展中国家的用途会更多,预计可以挽救数千原本因产后大出血而被迫死去的孕妇。托纳教授预计,在未来两到三年中,第一批人造血液就可以进行临床实验。
2013年,罗马尼亚科学家研制出一种人造血液—由水、无机盐以及一种深海昆虫体内提取的蚯蚓血红蛋白合成的材料,可短时间替代血液实现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代谢。这一成果如果得以成功推广应用,则有望缓解血库的供给短缺,甚至避免血液污染的风险,同时通过化学修饰,实现对气体的高溶解度,避免气泡的产生,大大提高输血的适用范围和临床功效。
2013年12月,日本研究人员成功利用干细胞培育出能够携带氧的红细胞,在此基础上有望大量培育用于输血的红细胞,帮助医疗系统缓解用血紧张状况。
研究发现虽然成熟的红细胞不能自我复制,但其发育过程中的“半成品”——红系祖细胞具有复制能力,他们发现有两个基因对红系祖细胞的复制和成熟发挥重要作用。将这两个基因导入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中后,成功培育出在实验室中几乎可以无限复制增殖的红系祖细胞,并使它们成功分化为成熟的红细胞。分化出的红细胞中大部分都是胚胎血红蛋白,与成人血红蛋白不同,但研究人员证实这些血红蛋白有携氧能力,并能在输血后在实验鼠体内循环。
人工血液的种类
人造血液主要有三种:
(1)人工合成的血红蛋白;
(2)用天然血红蛋白制成的人工红血球;
(3)人工合成具有携氧功能的氟碳化合物。氟碳代血液是由全氟化合物组成的胶体超微乳剂,具有良好的携氧能力,在一定浓度和氧分压条件下,其氧溶解度为水的20倍,比血液高2倍。作为人工血应用较好的氟碳化合物有全氟正丁基呋喃、全氟三丁胺、氟列昂E4、全氟萘烷、全氟甲基萘烷,全氟三丙胺等。
人们发现了两大类血液替代品——血红蛋白携氧载体(HBC)和全氟碳化物(PFC)。已经有部分人工血液接近测试阶段的尾声,很快便可在医院应用。另有一些则已经开始应用。例如,被称为牛血红蛋白多聚体(Hemopure)的HBOC类血液替代品正应用于受HIV威胁严重的南非。而在欧美,一种名为Oxygent的PFC类携氧载体已进入人体试验的后期阶段。
这两类血液替代品化学结构迥异,但基本都是通过被动扩散来实现功能。被动扩散利用了气体趋向于从高浓度区域移至低浓度区域,直至达到平衡状态的属性。在人体内,氧气从肺(高浓度)移至血液(低浓度)中;随后,一旦血液到达毛细血管,氧气即从血液(高浓度)移至组织(低浓度)。
HBOC
HBOC与血液大致类似。它们呈暗红色或紫红色,由经灭菌处理的血红蛋白制成,血红蛋白的来源有很多:
1、来自过期的人类血液的红细胞
2、来自牛血的红细胞
3、可产生血红蛋白的转基因细菌
4、人类胎盘
但是,医生不能直接将血红蛋白注射到人体中。当血红蛋白进入血细胞后,完全可以起到携带和释放氧气的功能。但如果没有细胞膜的保护,血红蛋白的分解速度会非常快,而这可能导致肾脏严重损伤。
出于该原因,大多数HBC使用的是比天然分子坚固得多的改进型血红蛋白。一些最常见的技术是:
1、将血红蛋白分子与名为双阿司匹林的携氧血红蛋白衍生物进行部分交联
2、 过多分子彼此结合,形成聚合血红蛋白
3、 将其与聚合物结合,形成共轭血红蛋白
科学家还研究了由类脂物、胆固醇或脂肪酸制成的人造膜包裹血红蛋白的HBOC。有一种名叫MP4的HBOC就是由聚乙二醇包覆的血红蛋白制成的。
HBOC的工作方式与普通红细胞大致相同。HBOC分子漂浮在血浆中,从肺中获得氧气并将其释放到毛细血管中。这些分子比红细胞小得多,因此可以到达红细
胞无法流经的地方,如极端肿胀的组织或恶性肿瘤周围的异常血管等。大多数HBOC在人体血液中停留一天左右——比普通红细胞100天的循环周期短得多。
但是,HBOC也有一些副作用。改进型血红蛋白分子可进入细胞间的微小空间并结合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对于维持血压非常重要。这会导致病人的血压飙升。HBOC还可导致腹部不适和绞痛,这很可能是由于自由基的释放,而自由基是一种对细胞有害的分子。某些HBOC还会导致眼睛暂时变红或皮肤潮红。
PFC
与HBOC不同,PFC通常是白色的,完全由人工合成。它们与碳氢化合物很相似,但它们包含的是氟而不是氢。
PFC具有化学惰性,但在携带溶解气体方面很出色。它们能够比水或血浆多携带20%至30%的气体,如果存在更多的气体,它们还能携带得更多。出于该原因,
医生在使用PFC的同时会进行输氧。但是,多余的氧气可导致人体内自由基的释放。研究人员正在研究PFC能否在没有额外氧气的条件下工作。
PFC既油又滑,因此在使用时必须先进行乳化处理或悬浮在某种溶液中。PFC一般与通常用于静脉注射的其他药物混合使用,如卵磷脂或白蛋白。这些乳化剂最终会在离开血液循环系统时分解,肝脏和肾脏将其从血液中除去,肺会像呼出二氧化碳一样,将PFC呼出体外。有时,在机体分解和呼出PFC时,人体会产生类似流感的症状。
与HBOC类似,PFC体积很小,可以到达红细胞无法到达的地方。出于该原因,有些医院研究了是否可以使用PFC将氧气送过肿胀的脑组织,以此治疗创伤性脑损伤(TBI)。
制药公司正在测试PFC和HBOC在某些特定医疗情况下的疗效,但它们还有很多潜在用途,例如:
1、在创伤失血后,恢复人体供氧能力,特别是在急救室和战场上
2、预防在手术过程中突然急需输血
3、维持通向肿瘤组织的氧流量,以使化疗更为有效
4、治疗会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的贫血病
5、向受到镰状细胞贫血症影响的身体肿胀组织输送氧气
人工血液的主要特点
优点
世界各地的医院每年需要大量血液,但全世界每年捐献的血液远远无法满足这一需求。而经过研究试验表明,“人造血”具有高气溶性,在血管内可起到携带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的作用。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不受血型限制,可用于各种血型的人,输血后不会发生严重的溶血反应,特别是在抢救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可以不查血型,不做交叉配血试验而马上使用,对大规模的现场急救,更是简便、快速;
二是容易保存,不必像献血者的鲜血那样要贮存在4℃一6℃的冰箱内,人造血可保存数年之久;
三是不会发生交叉感染。通常输血如果检查不严,会将一些细菌、病毒带入受血者体内,发生交叉感染,而人造血液是工业生产制造的,不会有细菌或病毒的混入。
缺点
人造血液与人体内的血液相比,还有许多缺点,它不能输送养分,也没有凝固血液的本领,更没有对外界感染至关重要的免疫能力因此要研究出像人的血液那样的代用品,还要经过很大的努力。
有些产品已处在临床试验的最后阶段,但在人类身上进行试验时,有些病人出现像流感一样的征状。不像真的红色原料,血红蛋白和六氟化硫都只能在血流条件下,在几天内起作用,因此它们只在短期内有帮助。然而,它们确实在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为拒绝输血的宗教徒提供新的选择方面有很大潜力。
成功案例
2010年10月33岁的澳大利亚妇女塔马拉·科克利发生严重车祸,头骨、肋骨、肘部多处骨折,心肺功能衰竭,脾脏破裂,失血过多,生命垂危。在被送往墨尔本的阿尔弗雷德医院后,医护人员发现科克利是一名“耶和华见证人”的信仰者,这一信仰使得她不能接受输血。当时医生断定,科克利活不过24小时。就在这时,该院外伤医生马克·菲茨杰拉德忽然想到使用血液替代品——HBOC-2-1(血红蛋白氧载体),这是一种利用牛的血浆人工合成的血液替代品,由美国军方研制而成的。菲茨杰拉德医生说:“我们想到使用血液替代品,但只有美国才有,而且只有10个单位。在取得联系后,美国方面把10个单位的产品都给了我们。”在输入了替代血液后,科克利的血红蛋白逐渐上升,她渐渐苏醒,如今已经恢复了健康。菲茨杰拉德医生曾参与了美国的人工合成血液研制,因此对这种产品非常熟悉。采用人工合成血液救治患者,对于世界性的血液短缺有重要启示,这种替代血液不需要血型的匹配,不需要冷藏,在常温状态下可以保持3年之久,对于缺乏足够血源的偏远地区而言,这可能是挽救失血患者生命的最佳选择。
扩展文献
1、樊晶,温志刚。人工血液前瞻性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1年第29卷第3期:73—79
2、张浩,冯启。血红蛋白的药用价值开发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输血和血液学分策1999,22(2):95—98
3、黄淑贞,黄英,陈美钰,等。转人血清白蛋白基因试管中的研究【J】。遗传学报,2000,27(7)573—579
4、贾永会,童名容。化学修饰血红蛋白的研究概况【J】。离子交换与吸附1995,11(2):182—187
5、Chang TM,.Modified hemolobin blood substitutes: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 Biohechnol annu Rev 1998,4:7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