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危局
2013年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作者简介
何亚福,男,汉族,1967年出生于越南,1968年随父母回中国定居。独立人口学者,自主生育倡导者。写过大量有关人口问题的文章,其中有一些文章发表在东方早报、第一财经日报、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新快报、信息时报、新周刊、领导者、人力资源等报刊上。已有数百家国内外媒体报道过本人观点或转载过本人文章,包括新浪、搜狐、网易、腾讯、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凤凰网等各大网站以及瞭望东方周刊、南方周末、广州日报、科学时报、经济参考报、环球时报、国际先驱导报、南风窗、小康杂志等。
作者自序
我是从何时开始致力于研究人口问题的?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起点。我第一次认真思考“计划生育”这回事,是在初中三年级。那一年是1981年,我第一次接触到化学这门课程,我们班的化学老师那时是27岁或28岁左右,英俊潇洒,讲课也非常生动。由于这位化学老师的缘故,我对化学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惜好景不长,在第一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班突然换了一位化学老师,新来的化学老师讲课枯燥乏味,使我对化学的兴趣大大减弱了。我和几位同学向班主任打听原来的化学老师到哪去了?班主任皱起眉头回答说:“中国人口太多了,他还要生两个孩子,所以被停职了。”
此后半年我一直没再见过原来的化学老师。直到第二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也是我快要考高中的时候),我在校园的一颗大树下无意中见到了这位化学老师,这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仅仅过了半年时间,他的外形就完成了从青年人到中年人的转变,甚至还出现了一些白头发,背也有些佝偻,完全没有了当初潇洒的形象。他也看见了我,他用一只手撑着大树,挤出笑容问我:“亚福,你的学习成绩怎么样?有没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我看着他,回答说:“我有信心考上重点高中。谢谢老师!”这时,另一位老师走过来对他说校长找他,于是他与我道别,跟着这位老师走进了校长室。
初中毕业后,我也曾回过几次母校,但都没再见过他,不知他是否已被学校开除了?不知他是否被征收巨额的超生罚款?我想,假如没有计划生育,他将仍然是一位优秀的化学老师,并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那时我除了对化学感兴趣以外,我对地理学也很感兴趣,知道世界上很多国家(例如日本和韩国)的人口密度都比中国大。所以,我一向不相信“中国贫穷是因为人口太多”之类的计生宣传。
从那以后,我常常耳闻目睹这样一些事:某人因为超生,被罚得倾家荡产;某人因为超生,被关在“学习班”(实际上是黑牢)里;某人因为超生,被强迫结扎;某人因为计划外怀孕,被抓去强迫堕胎……可以说,莫言的《蛙》中描写的很多计生事件,我都耳闻目睹过。这些事听得多了,见得多了,就有一股力量驱动我去研究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
早在读中学时,我就喜欢去本市图书馆,我的阅读兴趣很广泛,如果看见有关于人口问题的书籍或文章,我也会特别留意,零零碎碎学了不少人口学的知识。参加工作后,我在业余时间也写一些短文向报刊投稿(其中包括一些有关人口问题的短文),不过有关人口问题的文章投稿命中率很低。例如,2000年,《杂文选刊》杂志举办“百字杂文”征文活动,我投了几篇稿,其中有一篇题为《7%与70%》的短文发表在2001年第1期《杂文选刊》上,全文如下:“经常看到国内报刊社论说: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伟大成就。然而,社论似乎忘记了,中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而美国农业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3%,不但养活了全国人口,还有大量农产品出口,而美国人不但不讲什么‘伟大成就’,反而常谈到美国的‘农业危机’(农产品过剩的危机)。”
2003年下半年,我开始比较有系统地研究人口问题,并在网络论坛上发表有关人口问题的贴子。例如,2003年11月13日,我在人民网深水区发了一个贴子《中国人口的相对量在减少》。
2004年,我写了几十篇有关人口问题的文章,其中最重要的是系列文章《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对话》。可以说,这个系列基本上概括了我的早期人口观点。这些文章最先发在人民网深水区,然后被网友们转贴到各大论坛,引起了广大网民对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的激烈争论。此外,我在2004年11月25日发在人民网深水区的文章《“中国人口太多”是一个流传很广的谬论》,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5年9月20日《青年时讯》刊登了一篇文章《“中国人口太多”是一个流行的谬论》,作者署名“群言”,其实就是摘抄了我那篇文章的内容。
2004年12月21日《新快报》“布一专栏”刊登了一篇题为《从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质疑说开》的文章说:“年度交替之际,虽说离春节尚早,却已见有媒体开始作春运报道。作为呈季节性的有关中国人口的问题,便将又一度摆上中国的政治经济桌面。与往年不同的是,在这个必然表现为量化意义的人的问题再次困扰整个社会之前,我们却已陷于关于这个问题的另一种困惑之中---不知此究竟是否来自中国思想界的一次酝酿已久的反思,还是仅仅来自一个叫何亚福的人的突发其想,总之,当见到网上连篇累牍地出现质疑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文章时,至少作为读者之一的笔者由此感到了一种困惑---中国诸多问题难道不与人口数量过多有关吗?”这篇文章介绍了我的一些人口观点。
2006年12月,《领导者》杂志发表我的文章《中国面临严重的人口危机》,全文约一万字,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对中国人口问题的看法。
2009年3月6日,我向人民网E两会提交了第2193号提案《“计划生育”应转变为“家庭计划”》,这个提案是2009年E两会由人民网版主递交的唯一人口提案。
2010年3月3日,我向人民网E两会提交了第4351号提案《计划生育转变为自主生育的建议》,这个提案入选2010年E两会“十大牛案”候选名单,在网民投票评选中,这个提案的关注度名列第二,支持度名列第一。
从2003年下半年到现在,将近十年来,我写了700多篇有关人口问题的文章(总字数约有一百万字),其中有一些文章发表在《东方早报》、《第一财经日报》、《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新快报》、《信息时报》、《经济参考报》、《中国科学报》、《领导者》、《人力资源》、《南风窗》等报刊上。从2005年起,我先后在博客中国、新浪、搜狐、网易、凤凰等网站开博客。现在我的网易博客访问量超过1400万,凤凰博客访问量超过1100万。
近年来,陆续有很多网友建议我把文章整理成一本书出版,并说出书后,他们会踊跃购买。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没有系统地整理我的文章。其中一个原因是,我的文章很多,内容很庞杂(虽然是以人口问题为中心,但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不知从何下手整理,而且我的本职工作比较忙,业余时间还要更新博客,没有多少时间整理书稿。
进入2013年后,我想,我在网上发表有关人口问题的文章已将近十年,该出一本书了。因此,我决定把我的文章删繁就简,整理成一本书,希望本书能对人们了解中国人口问题、反思中国人口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需要说明一点:本书是关于中国人口问题的通俗讲解,属于杂文或时评的风格,而不是学术论文的风格。因此,本书的一些论述可能不是很严谨,但可以说,本书的很多观点都是我长期研究人口问题的独创性观点,可以启发人们的思考,甚至能扭转一些人的人口观念。近年来,陆续有网友发邮件告诉我,他们看了我的文章后,才改变了原先对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的看法。
编辑推荐
人口危局: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一书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社会贤达推荐语:
何亚福先生的《人口危局》,是一部系统反思我国计划生育制度的杰出成果。作者长期以来通过一篇篇短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明快的语言,讲述出老百姓生儿育女与民族繁荣息息相关而又浅显的道理,是竖立在国人心目中的一面鲜艳旗帜。它将引导大家走出一个个人为设置的思想误区,帮助人们健康生活。
----梁中堂(原国家计生委专家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何亚福以其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思维和生动的笔触在互连网上破解国人在人口问题上的一个个思想误区,已经十年。他是国人反思计划生育问题的领路人之一,他的文章启发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思考。
----叶廷芳(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这本书将有助于启发人们正确认识中国人口问题,促进人口政策改革。
----黄细花(全国人大代表、惠州市旅游局局长)
这本书用详实的数据、严密的逻辑、生动的案例,把计划生育宣传的错误理论一一驳倒。
----梁建章(携程网董事局主席、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亚福拥有一双火眼金睛,能从任何问题中看出政府计划生育及其结果---超低生育率的影响。亚福的文章形散而神不散,看似小打小闹不成体系,实际上百川归海组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反思政府计划生育的体系。
----杨支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
克服理论和认识误区,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性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放眼国家和民族未来!
----陈潭(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生育是人的自然权利,不可限制,不可剥夺。相信何先生的著作能启发更多的人觉醒与觉悟。
----于风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反思计划生育,尊重基本人权,拥抱文明社会。
----王建军(原56网CEO)
一个政策如果错得太离谱,人们反而难以相信它是错的。计划生育就是这样一个奇葩的政策。支持它的各种观点听起来似乎都很有道理,但深入思考和分析却发现没有一个是站得住脚的。何亚福先生长期致力于扭转中国人被极度扭曲的人口观念,他的先知先觉和大德大善令人感佩。
----黄文政(统计学博士、资深金融策略师)
中国面临的挑战很多,但是没有一个比中国人口政策所带来的危机更为严重和深远。任何关心中国未来的仁人志士都应该来关心此问题:为何儒家文化圈的民族,人口都在衰减?何亚福先生多年来一直在呼吁人口政策的改变,全身心投入,令人敬佩。希望他的书能唤醒更多有志人士来参与和推动中国人口政策的改变。中华民族后继无人,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洪秀平(珠海平和语言文化培训学校校长)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7 00:32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作者自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