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塑化技术
把人体器官组织里的水分用液体硅树脂混合物替代,把人体变成能永久保存的标本的技术
人体塑化技术,即是一种把人体器官组织里的水分用液体硅树脂混合物替代,把人体变成能永久保存的标本的技术。由德国解剖学家冈瑟·冯·海根斯发明。
基本信息
他是为解剖学做教具。
他的灵感来自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解剖学家的作品。
他的绝大多数人体标本是在中国塑化的(据说他雇佣了200名中国工人),这项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非常耗时,一年的时间只能做出一具标本(他的专利到期后,这项技术由美国人D·康宁改进,只需花原来1/10的时间)。
塑化首先需要把尸体清洗干净(就像给活人洗澡那样清洗)
然后放在丙酮中浸泡,除掉体内组织的水分,为注入硅树脂聚合物做准备
经过全身浸泡后,尸体被送入全身塑化器中,通过降低里面的压力使丙酮变成气体从尸体里蒸发出来,聚合物就被压进去
最后在皮肤上涂上催化剂,开始两天的固化
尸体塑化大约需要50000美元。
生物塑化是一种可以把组织保存得像活体一样的特殊技术。它通过一种真空过程,用硅橡胶、环氧树脂等活性高分子多聚物对生物标本进行渗透,所用多聚物的种类,决定了浸透了的标本的光学性能(透明或不透明)和机械性能(柔软和坚韧)。塑化技术可以使标本的表面保持其原有的状态,并可在显微镜水平保存细胞的结构,塑化标本干燥、无味、耐用,可以长久保存,且易于学习。
塑化步骤
固定
主要是采用福尔马林进行固定。
脱水和脱脂
用丙酮在真空下充当脱水剂、脱脂剂和中介溶剂。
强制浸渗
真空条件下,用硅橡胶、环氧树脂等多聚物液体替换组织中的丙酮。
聚合
采用气体、光线或加热等方法将标本中多聚物聚合。
种类
(1)硅橡胶浸渗技术,主要用于教学标本的制作,制作出的标本柔软而坚韧,应用最为广泛;
(2)多聚化乳胶技术,主要用于考古中的木制品和厚的躯体断层标本(>1cm)的制作,标本不透明且坚硬;
(3)环氧树脂技术,主要用于薄的躯体和器官的断层标本的制作,标本透明且不同组织的颜色也不同;
(4)聚酯共聚体技术,原主要用于脑的断层标本的制作,它可以将灰质和白质明显地区别开,现已取代环氧树脂技术。
塑化流程
储藏
要经过浓度为20%的福尔马林灌注,然后在福尔马林的真空包装里放置至少4个月的时间,之后才可以解剖或运输。福尔马林在此起到的作用是固定,杀菌。
解剖
将尸体肌肉组织当中容易腐烂的脂肪物等一一剔除,暴露出来神经系统,肌肉和骨骼.清理一具人体标本,平均需要1500到2000个小时.
脱水
将解剖后的尸体泡在箱子里进行脱水.生物塑化技术在这之前,尸体已经被浸染了福尔马林,因此要在低温的丙酮浸液中把福尔马林排除,用丙酮进行置换。
切片定型
在冷冻状态下,可以用锯把尸体切成3.5厚的切片。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切片区别受损与正常的器官.如吸烟的肺与正常肺的区别,脂肪肝与正常肝脏的区别等。尸体冷冻切片后做成各式各样的造型。工作人员用小夹子、钢针、针头、木头等用具把脱水的尸体一点一点地摆成造型.这时人体标本的肌肉干而涩,没有一点弹性,一根根红色血管及肌肉组织清晰可见。
真空置换
人体的70%是液体.利用塑化标本化技术,可以使尸体组织内的液体通过一个特殊的真空过程由活性塑料如硅橡胶,环氧树脂或聚合树脂置换出来.但人体细胞及人体的本来面貌即使在显微镜下观察都仍旧保持其保存前的状态.这个过程主要分四步进行:固定.脱水.强制浸渗.硬化.经过丙酮置换的标本被放进舱内,用硅橡胶气体熏蒸4个月,在催化剂和负压的作用下,其中的丙酮就慢慢被有机硅置换出来,最终成为无毒,无味,能长久保存的成品标本.
塑化技术是德国医学博士哈根斯教授在1978年发明的,它解决了困扰解剖学界数百年的难题,自其诞生以来,从这一技术衍生出了许多应用方法,塑化技术不仅适用于人体标本,也适用于动物,植物标本的制作.生物塑化技术广泛应用于解剖学,胚胎学,生物学,病理学,临床影像学,生物力学,法医学和博物馆等多种学科和领域.人体塑化技术使遗体保存脱离了福尔马林,标本无刺激性,具有干燥无味,持久耐用的特性,断层标本透明感强,结构精细,可以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下研究局部结构.由于多聚物的良好的理化特性.硅橡胶标本可以有其独特的解剖结构显示方法.可以应用于医学教学,医学科研和科普宣传中.生物塑化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考古学,人类学和生物学等研究领域中.有效地保存考古资料,人类学资料和稀有动植物的原貌.这对于科学研究是非常有利的.在我国广州,上海,南京,青岛,深圳,泰安等地已有多家生物塑化标本厂.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2 12:53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