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土是在长期人为生产活动下,通过
耕作、
施肥、
灌溉排水等,改变了原来土壤在自然状态下的
物质循环与迁移积累,促使土壤性状发生明显的改变,同时又具备了可资鉴别的新的发生层段与属性,从而成为一种新的土壤类型。
词语概念
人为土是指自然土壤经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了原来土壤的成土过程而获得新特性的土壤。我国农业历史悠久,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十分深刻,因此,在土壤分类上,应十分重视人为因素的影响。例如,水稻土、灌淤土、绿洲土和搂土等都作为独立的土类,其共同特点是经受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获得新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称之为人为土。
地理分布
人为土分布在人类开发较早、耕作历史悠久的地区,或是人工排灌和耕作活动容易引起土壤深刻变化的地区。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水稻土主要分布于亚洲的南部和东南部,南美洲和非洲也有小面积分布。在我国,水稻土分布遇及全国,集中分布在秦岭、淮河、白龙江一线以南 。灌淤土、搂土和绿洲土则主要分布千半干旱和干旱地区。
我国人为土总面积约为62.68 万km2, 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6. 5% 。
成土条件
人为土的形成受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 它的成片分布当然也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由千国外分类制对人为土并未普遍作为独立分类单元进行研究, 因此, 对其分布区的成土条件很难概括,现就我国的四类人为
土加以阐述。
人为作用
人为土的成土过程主要是在原有土壤的成土过程基础上进行耕作熟化过程。也就是在人为活动的深刻影响下,通过灌排、耕作和施肥等一系列衣业措施,不断克服原有土壤的某些不良性状,改善了其保水、保肥性能和适性,使土壤肥力不断发展。熟化过程虽然使土壤肥力提高,但又带来土壤其他性状的相应变化。因此,人为作用是人为土形成的基本条件,人工影响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人为土的发育。
气候
水稻土区的气候条件相差极为悬殊。年均温为-5-25℃ ,≧10℃积温为1 600 -10 000℃ ,无霜期由110 天到全年,年降水董东部和南部为450-3 000 mm, 西北部一般少于450 mm, 有的只有几十毫米,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水稻土形成发育的特点是不同的。
植被
人为土受人工植被的影响较大,水稻土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灌淤土、绿洲土、搂土多种旱作物,如谷子、高粱、玉米、芝麻、大豆、红薯、小麦、大麦等。
地形、母质
人为土的分布也受地形影响。不同地形影响水稻土的空间分布,在大河流域、三角洲地区、河湖冲积- 堆积平原与盆地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鄱阳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和金衢盆地等,水稻土一般表现出成片连续分布。在低山丘陵区的分布则表现多种形式,但主要是沿河谷作树枝状或条带状分布,与地形、水系的形态基本一致,排列大致和山间谷地走向相似,如浙闽丘陵地多呈树枝状,川东平行岭谷区是典型的带状。
成土过程
人为土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熟化过程,熟化过程又有水耕熟化过程和旱耕熟化过程之分。
水耕熟化过程
水稻土的形成就是经历着水耕熟化过程。土壤种稻以后进行季节性灌溉,改变了土壤的水热状况,表现出土壤氧化还原交替过程和相应的物质转移,又由于施用一些肥料的原因,导致土壤的复盐基作用。因此,水稻土的形成,产生以下许多变化:
有机质的变化、盐基淋溶和复盐基作用、铁、猛的淋溶和淀积、机械淋溶作用。
旱耕熟化过程
(1) 旱耕熟化过程没有水耕熟化过程那样明显的氧化还原交替作用、较强的淋溶作用和有机质积累,与水耕熟化过程一样,旱耕土壤的表层也出现有机质含量增加,形成疏松的耕作熟化层,而旱耕层一般有大量蚳蜕穴、蚔蜕粪和磷的富集,其下也可能出现犁底层,但犁底层不及水稻土那样明显。
( 2) 由于施入大量土粪和富含有机质土壤或堆积其他矿质土壤的结果形成厚度可达50 cm 的堆垫表层。其中还可能出现人为侵入体如煤渣、木炭、砖瓦等,这些侵人体反映了历史上人类活动的遗迹。
(3) 长期的衣业灌溉,灌溉水中所含悬浮颗粒在土壤中逐渐淤积,并经耕作混合而成灌淤层。
(4) 由于灌溉淋溶作用,土壤腐殖质和细小颗粒产生淋溶下移过程,从而产生
耕作淀积层。
主要形状
诊断层
人为表层(耕作层)一般较深厚,色深,富含腐殖质,有较好的水稳性结构,既通气又爽水,交换性盐基一般以两价阳离子为主,黏土矿物以2:J 型为多,特别是人类长期耕作,施人许多骨头和贝壳,土壤中富含磷和钙,盐基饱和度高,这是区别于暗沃表层的重要标志。
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人为土有以下几个诊断层:I) 水耕表层1 在淹水耕作条件下形成的人为表层(包括耕作层和犁底层) 。
2) 水耕氧化还原层1 水耕条件下铁、猛自水耕表层或兼自其下垫土层的上部亚层还原淋溶,或兼有由下面具潜育特征或潜育现象的土层还原上移;并在一定深度淀积的土层。
3) 灌淤表层:长期引用富含泥沙的浑水灌溉,水中泥沙逐渐淤积,并经施肥、耕作等交互作用影响,失去淤积层理而形成的灌淤物质组成的人为表层。4) 堆垫表层:长期施用大量土粪、土杂肥或河塘淤泥等并经耕作熟化而形成的人为表层。5) 肥熟表层:是长期种植蔬菜,大量施用人畜粪尿、底肥、有机垃圾和土杂肥等,精耕细作、频繁灌溉而形成的高度熟化人为表层。
6)
耕作淀积层:旱地土壤中受耕种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淀积层, 位于耕作层之下,其前身一般是原来的其他诊断层下层。
形态特征
人为土剖面通常有厚度较大、结构较好、养分较多的耕作层(人为表层),厚度较薄、较紧实的犁底层和具
有不同形式的淀积物、亮度较暗、彩度较浓的耕作淀积层。
理化特性
人为土的理化性质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人为土壤既然是在自然土壤的基础上经人为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土壤,那么它的理化性质必然受到原来土壤性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其变异也较大。
(2) 人为土经过熟化过程后,土壤肥力普遍得到提高,这主要表现为有机质和有效养分含量的增加,腐殖质层下延,增加厚度,腐殖质的活性提高,表现了较好的耕作、保肥供肥性能和缓冲能力。
(3) 人为土通常会改变或减弱原来土壤所存在的不利因素。例如,红壤存在酸性、有效磷含量低等不利因素,改为水稻土后,就可以使土壤的酸度降低,盐基饱和度升高,并提高了磷的有效性。